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南阳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南阳

文化观察:石中上品黄石砚

2014/12/23 9:11:09 点击数: 【字体:

    “文房四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宝之一的砚台,文化地位独特。然而有一种砚,汉时早已成名,丝豪不逊于其他任何名砚,但在封建时代后期几乎被后世所遗忘,它质如玉、声如磬,发墨如脂如膏,宋代书法家米芾甚至在《砚史》中将其称之为“名砚之首”,但却与无缘四大名砚之列。这就是黄石砚,一种被遗忘的历史名砚。

    近年,河南南阳作这现代“砚匠”的任永廷等人秉承祖业,率先将沉寂千年的黄石砚推出国门,作为工艺美术大师,任永廷肩负重现“名砚之首”的重任,每日忙忙碌碌却诚惶诚恐,生怕有负重托,愧对先祖。

    黄石砚好在何处?因山得名成砚之“上品”

    黄石砚的产地黄石山,有一段颇为离奇的故事,这给黄石砚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黄石山处所的位置,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夏路”的咽喉之地,按照今天民众的思维,人多的地区,应该信息发达,传播途径广,也就是说黄石砚应该是出名的。但事实上,它的名气远不如其他砚石。

    黄石砚产自河南方城境内的黄石山,山虽不高,却有北武当之称。700米的海拔极具灵气,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的古刹大会,都会引来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当地人称,当年道教仙翁黄石公,数次将鞋扔至桥下,张良尊老,数次将其拾回,并将其穿上,黄石公看孺子可教,便传授兵书给张良,张良得其精髓后辅佐刘邦建立了大汉基业。黄石山由此得名。

    此外,相传葛玄仙翁、真武帝君及张丰三先后在此升仙或修炼,民间传说中的《桃花庵》也出自此山。现有的张良拾屐拜师的仙人桥与桃花庵遗址,虽无法证实其真伪,但它们的存在,与楚长城遗址一道,成为当地厚重的文化资源,令当地人自豪,也给黄石砚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作为秦岭的余脉,伏牛山延伸到方城,已没有北方山脉雄伟的气势。作为伏牛山最东端的黄石山,夏末秋初,西望伏牛,莽莽苍苍,南眺桐柏,若隐若现,晨观日出,暮看云海,着实是一幅状美的画卷。生产砚台的村庄,就出自这样一个风丽如画,却仍偏远的山村——砚山铺。

    砚山铺并不大,却有着上千年的制砚史。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砚山铺的闰女不纺花,人人都会刻砚瓦”,无论男女老幼,砚山铺的村民在过去,人人都曾参与制砚。据说砚山铺原不叫砚山铺,叫研山村,宋时大书法家黄廷坚畅游黄石山时,途经研山村,看到各家各户刻磨石砚堆积如山,而将村名易为砚山铺。

    黄石山上,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陡峭的山涧蔓延,没有人能想到,千百年来,米芾笔下的“名砚之首”,就是由这条小道肩扛背背,运至山下,再经加,摆到文人雅士的案头。

    在古人看来,黄石砚石质如玉、贮水不涸、其声如馨、其色多变、发墨如油、如膏如脂。而在现代人眼中,它以古老沉积岩为原材料,石质优质细腻,用手触摸,温韵不涩,2.6-3.0的硬度,是制砚磨墨的最佳材质。从颜色上说,它又有紫、青、青紫、墨等多种色彩,少有的凤眼石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功的杰作。因此,明代张应文在《论砚》中称其为“砚石上品”。

    多因至其沉寂千年

    在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中,砚台是必须品,早在汉时已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时有出现了木砚、瓷砚、铜砚,唐代以后石砚与泥砚被广泛采用。

    “在诸多的砚台材质中,石砚还是最为普及的,特别沉积岩,天然就是为的制砚最佳的材料。”有着二十年制砚经验的任永廷介绍说:“它取材广泛,山东的紫金石、龟石砚,大汶口一带的燕子石,即墨的田横石、温石,蓬莱的砣矶石,安徽宿县的乐石,在中国能够制砚的石材不下50种;其次每种石材经工匠之手,都有传世精品。”

    任永廷说:“并非自夸,当地的岩石材质是天然就是制砚的最佳材料,除了石材发墨如脂如油之外,独有的凤眼石是当地一绝,倘若雕琢得当,不乏传世佳作。”

    为了弄清黄石砚的来龙去脉,任永廷对当地黄石砚进行长达十余年的研究,最后他发现,黄石砚的兴衰都与方城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莫大的关联:“方城曾是古夏路的咽喉之地,可以说是兴也夏路,衰也夏路。”

    作为秦岭的余脉,伏牛山延伸到南阳,特别是到方城,早已没有北方山脉伟岸的气势,。大别山系的桐柏山在此与其偕手,两山交会之处形成的缺口,成为出入巴蜀的咽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方城军事上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的楚,已被先民所熟知,楚人为抵御所修筑的长城,被专家认定为中国最早的长城。

    黄石砚的产地砚山铺便处在这样一个军事要冲之地。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夏路最早修筑于舜帝时期,是中原通向四方的道路,也是西南进巴蜀,东接宛城,西北入秦等关道的中心,这在一条条官道上,至今天还留下许多历史遗迹。

    此外,由此向东的南阳盆地,历史上一直经济发达、土地肥沃。

    “经济的繁荣与交通的便为,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购买实力,运输上便利,之信息传播方便,使黄石砚在唐后,被文人雅士所熟知。”任永廷认为,“诸多因素让黄石砚在明之前,被广为采用,且名躁一时。特别是在宋时,更被米芾、黄庭坚等人推山吵闹崇。”

    “黄石砚在宋时,名气已达到顶峰,但在顶峰的同时,就预示着,他要被淡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唐之后经济重新开始南移,是重要一方面。”任永廷一直认为,黄石砚风光不再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砚石品种多之外,还是历史上至此的名人不多,拥有黄石砚的名人也寥寥无几,“没有见过,就不可能有好的评价,相反,其他名砚,多靠名人‘吹捧’。”任永廷的看法虽有便颇,却有几分道理。

    秉祖业有望复兴

    千百年来,砚山铺的制砚工艺从未间断,既便是战乱时期,制砚在当地一直口述相传,传延至今。在砚山铺,提起磨砚,几乎每个人脸上充满自豪,人人都能露两手,家家户户都有磨砚史。在他们砚山铺人的眼中,制砚是一门能养活人的手艺,自己只是砚匠。

    同样的石头,砚台的制造都就没有玉石的雕琢者那么幸运,自古就有名玉名匠,却没有一个砚匠被人铭记。尽管今天也有人被官方认可为工艺美术大师,但与琢玉者相比,名与利相距甚远。

    “自古以来,只有名砚,而无名匠,如果为了名利,很多人都不会去再去做。”在任永廷看来,黄石砚不但是工艺品,也是一项民间工艺,一种文化遗产,如果失传了,他将愧对先祖。

    在砚山铺,任永廷只是一个代表,之所以他被人关注,更多的原因是他近年来在向外介推广宣传黄石砚,做出了较多的成绩。他曾找多个专家论证,曾在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点会,同时也把方城的黄石砚推广到地韩国、日本等国家。

    在任永廷的工作室,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岁寒三友、龙凤戏珠、月满西楼、锦上添花、鱼跃龙门、虎啸山河、唯我独尊、福禄贺寿等上百个品种,有序阵列。四面墙壁,从地上到开花板,甚至案几之下都是砚台。硕大的工作上边,更多的书籍与图纸。

    “现代人选购黄石砚,很少用于书写了,所以要想被更多人接受,就得根据石头的原色创做出更多精美的作品。”任永廷称,“现在的砚台是集木刻、雕塑、玉雕、石刻、篆刻、书法等技能为一体的艺术品,体裁与颜色的有机组合才能出精品。”1993年,任永廷的一件作品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这让他信心大增。

    能不能成为名匠,任永廷不知道。今天数千名砚山铺的制砚人谁可能成为名匠,也没人知道,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努力让黄石砚再现“名砚之首”的辉煌,努力让先辈留下的这门手艺发扬广大。他们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愧对先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2014-04-09)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独具特色的镇平玉雕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