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四川:灾后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6/5/24 14:24:59 点击数: 【字体: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经过“4·20”芦山地震后近3年的闭馆维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于今年4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据统计,三苏祠“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四川省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重点工程取得新进展,灾后重建任务即将全面完成,为文保工作留下不少经验。

    创新机制,保护管理提档升级

    三苏祠灾后维修精品意识与人文担当贯穿始终。不仅文物本体维修坚持了“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园林、水景等周边环境也整治得宛若天成。“重建后的三苏祠,让人眼前一亮。”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原馆长张宗荣坦言,“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园林特色全国少见。从都江堰古建筑群到理县桃坪羌寨,再到如今的眉山三苏祠,四川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不仅成功抢救和保护了文化遗产,还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灾后文物抢救保护经验,建立了高效合理的机制,四川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提档升级。

    据介绍,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文物系统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比如都江堰古建筑群抢救保护工程中,采取“同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方法和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联络员制度,有效推进工作进程;针对藏羌碉楼和村寨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特点,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经过培训的当地工匠在专业资质单位的管理下参与抢救保护工程,使得藏羌碉楼和村寨建造技术、传统工艺得以有效传承。

    “之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对文物保护更着重于文物本体的保护,而弱化了对文物周边环境的治理、管理及防护设施建设。”四川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恢复重建中,四川文物系统做到先规划后实施,避雷、安防、消防等设施设备的建设与维修保护工程同步实施,并通过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培养了人才队伍,改善了文物生存环境,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

    惠及民生,文物保护成重要抓手

    以前村寨的路不好走,恢复重建后,路面硬化且平坦了——这是目前理县桃坪羌寨的现实生活写照。据了解,自“5·12”灾后重建以后,阿坝州桃坪羌寨、萝卜寨、吉娜羌寨等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的成功实施,使文物保护成为惠及民生的重要抓手。

    行走在四川大地,像这样的好消息能听到不少。2月14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但成都武侯祠依然人流如织,在此举办的2016成都大庙会围绕“三国文化”主题,吸引了众多游客。秉承文化惠民的宗旨,成都金沙“太阳节”期间,每人30元的临时门票不仅可逛遍整个金沙遗址博物馆园区和展厅,还可乐享众多精彩内容,极大地丰富了群众假日文化生活。在四川,随着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形成了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良好局面。

    四川各级政府还从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为文物保护搭建支撑平台。例如,邛崃市投入1230万元对邛窑遗址进行保护,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绿化和修复;绵阳市规划60余亩土地异地重建绵阳市博物馆,将博物馆建到了文化氛围浓郁、游人如织的富乐山景区。值得一提的是,为保护蜀道沿线文物,广元市将铁路、公路改道,实现“公路、铁路为文物保护让路”。

    文旅结合,助推文物资源保护利用

    走进桃坪羌寨的尔玛人家饭店,厨房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频频传出,餐厅里已经坐了好几桌客人。“我在震后当年就恢复了营业,每天有五六百元收入。为了扩大规模,在新寨买了这套房子,共有528平方米,来的游客也很多。”尔玛人家主人陈硕高兴地告诉记者。据了解,汶川特大地震使这座古寨遭受重创,四川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及时启动桃坪羌寨灾后抢救保护工程,采取了以资质单位管理、组织当地工匠参与的方式,对桃坪羌寨进行了历时3年多的修缮。如今,修复后的桃坪羌寨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龙头,旅游收入远超震前。

    桃坪羌寨只是四川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一个缩影。除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这些著名旅游胜地外,汶川萝卜寨通过灾后文物保护工程,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富裕一方百姓;二王庙古建筑群的修缮,对都江堰灾后经济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武侯祠依托三国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每年经营性收入上亿元。此外,四川的藏羌碉楼与村寨,也正在探索文化富民的新路径。据悉,目前四川9处大遗址所在地,有一半以上正着手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并积极推进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划。

    “我们应该继续强化与旅游部门的沟通协作,不断强化对文化旅游活动的指导监督并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水平。”四川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四川文物系统还将推动各级文保单位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博相关产业发展,让文创装点百姓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