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杭州的古街老巷——清泰街话旧

2015/8/28 10:48:13 点击数: 【字体:

杭州的古街老巷——清泰街话旧

南宋荐桥复原图
 
 杭州的古街老巷——清泰街话旧

浙江兴业银行旧址

 
    杭州除了美丽的西湖,还有很多古街老巷,清泰街就是其中之一。清泰街原名荐桥街,早在南宋时就出现了。当时,荐桥街西通御街,东接崇新门,是一条商贸要道。到了清末民初,清泰街依旧繁荣昌盛,虽不很宽阔但很热闹,人们隔着街就可以在楼上窗口与对面窗口的人说话,甚至用衣叉传递东西。石板路的街面上店铺林立,街上最显眼的就是招牌了。各店家的金字招牌闪闪发光,有些上面贴的是真金。除了店堂上方的招牌外,不少店家还从二楼伸出一根根花色扁铁杆挑挂着直的招牌,用黑底金字写着主要经营商品的名称。街上人来人往很是繁忙。1909年沪杭铁路建成通车,城站火车站就建在清泰街东头上,于是清泰街又多了不少南来北往的客人,更加热闹了,这一切就好像近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光绪九年(1883年),清泰街上板儿巷出现了杭州最早的电报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率先成立了大清邮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浙江省杭江大有利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选址板儿巷,并筹建火力发电厂。到了民国三年(1914年)城站出现了邮房。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23日交通部浙江长途电话杭州总局成立,地址在清泰街金芝庙巷电报局内。民国十六年(1927年)城站建立了杭州邮政局。民国十七年(1928年)杭州自来水厂在清泰门外筹建并于第三年的8月15日正式向市民供水。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杭州开通经上海转发的国际无线电报,可通达菲律宾和欧美等一些国家。

    清泰街是在1917年拓宽成双车道马路的,街上黄包车、脚踏车多起来了,还有早期烧木炭的汽车,也有马车和独轮车,更有挑担的,慢慢地清泰街步入了近代的繁荣。

    清泰街西头与中山中路(原南宋皇城御街)相交处称羊坝头,那儿有一个醒目的西洋式建筑,这便是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浙江兴业银行总行旧址。浙江兴业银行于1907年由浙江铁路公司创立并为最大股东,次年在上海和汉口建立分行,当时其存款总量在全国私有银行中领先,1915年总行搬到上海,从其发展可见浙江财团的力量。这个建筑于1923年建成,是民国初年著名建筑师沈理源先生设计的,此楼结构完美、式样漂亮、质量优秀、至今风貌不减(见附图)。此处现为工商银行。

    近代的清泰街是杭州市内一条热闹的主街道,饭店、面店、酒楼、茶馆和其他各色店家连门俱是,不少店家都是老字号,经营的东西也很传统。一直到上世纪50—60年代,清泰街西头上还可以看到一家单开门面的“康乐饭店”经营着传统的盖浇饭和杭州菜肴,生意极好。“盖浇饭”即旧时老百姓的快餐,菜盖在饭上。当时隔壁光复路口拐角有家面馆叫“得意楼”,主营杭州面条,其中拌川、片儿川和虾爆鳝(面条名)最有名气,每天食客满座。虾爆鳝主料是新鲜的河虾仁和鳝片,这种面条是杭州人独创的,相当鲜美。片儿川的浇头主要由雪菜、笋片、瘦肉丝组成,纯正的杭州风味。在这里,杭州人把面条二字用“川”字替代可能是取其形吧。杭州面条的名气得益于南宋建都,南北大交融,原本生根于北方的面点在杭州落地开花并且融入了很多江南的美食元素而成为一道地方特色。杭州至今还有百年历史的面食店如奎元馆和知味观等,据说片儿川就是由奎元馆首创的。

    曾经荐桥边儿上有一家“宋合兴”水磨年糕店,把大石臼放在店堂中间,伙计们就在店堂里打年糕,做的是地道的杭州糕团。那时的小孩子最喜欢在这里买一个热乎乎的年糕团了,里面还裹进了糖豆沙。其实,年糕店并不是只卖年糕,平时还卖多种手工糕点,如:水晶糕、薄荷糕、豆沙团子、细沙方糕、清明节的艾青团子、重阳节的重阳糕(布满栗子插着彩色刻花小旗的菱形糕)等,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荷花糕了。荷花糕是纯米粉制作的,杭州的小孩子几乎都是吃着荷花糕长大的。荷花糕晒干了就能长久保存,随时都可食用,只要加水蒸一下就可以了。当时杭州的面店也通行做外卖,伙计拎一个二尺长一尺高的椭圆形竹编器皿,就将热腾腾的面点送到街坊家中。杭州人好客,如果有小孩的先生(老师)来家访,家长就会悄悄地叫人让面店送一碗虾爆鳝来敬先生。街上饮食摊点很多,包子铺卖大油包、鲜肉包、小笼包,烧饼摊卖烧饼、油条,还有牛肉粉丝摊、千张包子摊、荷叶粉蒸肉摊、鸭血面摊、茶叶蛋、酒酿圆子等。有时也有“油灯儿”摊,但油炸臭豆腐摊不多。油炸臭豆腐不及现在张扬,臭豆腐是上不了名目的。回炉油条就叫油炸鬼儿,价格与新炸油条一样。豆浆很有特色,有咸甜二味,冲咸豆浆时,由于加入了虾皮、榨菜和油条,味道更好。

    旧时的清泰街除店铺之外,街上还有很多小摊贩。香烟摊是最常见的,当时香烟牌子有“哈徳门”“红金”“老刀”“骆驼Camel”“美女”……另外还有洋袜摊、小书摊等,小摊位置相对固定,有的在巷口,有的在店门口。也有流动叫卖的,如斜挂着布袋叫卖山北盐炒豆的,背着箱子叫卖兰花豆腐干的,挑着担子叫卖南浔大头菜、崧厦霉千张、东阳冻米糕、绍兴霉干菜的和萧山萝卜干的,也有补缸补碗的、爆米花的、磨剪子戗厨刀的、补铁皮桶的、补铁锅的、阉鸡的、卖晾杆的、卖柴的、卖门儿布的、卖纸风车的,还有敲着竹板叫卖黄莲头的(一种腌制的植物嫩芽)。卖竹子小玩具的很吸引孩子们,竹子的小椅子、小纺车、竹蜻蜓、小竹篮、竹节龙和竹机关枪等都是小孩们的最爱。卖飞蝴蝶的也不赖,纸和竹加上橡皮筋做成的彩色飞蝴蝶,可以飞到高高的承志堂墙顶呢,小孩子们便看得出神了。每天一清早,清泰门外的菜担儿就进城来了,沿街有卖青菜的、卖鸡卖鸭的、卖水红菱的、卖螺蛳的……下午则主要有农家的时令点心摊,如卖热芋头的、卖热番薯的、卖热玉米的、卖热老菱的,等等。黄昏时有叫卖河鱼河虾的、卖黄泥螺的、卖叫蝈蝈的,应有尽有。到了晚上,还有敲着竹筒的馄饨担、糖粥担,担头总挂着一只小油灯……

    “扇子巷”从清泰街直通河坊街,古时这里是扇子制作中心,闻名于世的王星记扇庄就诞生于此,创始人是王星斋(1850—1909),其祖上也以制扇为业。旧时扇子是杭州人的生活必需品。每及夏日,男人手摇折扇,女人手持圆扇,家家户户都有麦草扇。那时候,身着旗袍的杭州年轻女子若是手上有一把小巧的檀香扇,就非常时髦了。王星记的檀香扇用刻花的檀香木片精工细制而成,扇面摇曳,阵阵雅香随风而出,令人怡然如醉,摇扇的女子便更添几分风韵。

    旧时从清泰街出城门可达钱塘江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杭州人从城里蜂拥而出去看潮水。夏日的骄阳下,江堤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泥灰,堤上站满了人。到了时间,钱江大潮就轰鸣着滚滚而来,如千军万马,势不可挡,正如李白观潮诗《横江词》所述:“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历史的画面如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每每回眸,就好像抚摸着往日的时光,与这座城市的灵魂深情对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