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杭州运河文化的显性特征

2014/12/18 15:11:38 点击数: 【字体:

杭州运河文化的显性特征

    石永民

    京杭大运河历史跨度大,穿越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地区文化撞击、交融,演变出各类文化特性,完整保存了各个时代的历史信息,形成一条特征鲜明、内涵丰富、元素众多、遗产厚积的文化带。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风情各异。因此,杭州运河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内容上呈多元一体性特征

    其一, 南北文化的多元并存与融合。隋代开大运河后,沟通了洛阳等城市与杭州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北方先进的耕种技术。宋室南渡而定都临安,北方大量士人南下,各种文化多元并存,差异很大。从地域性形成的文化演变多元角度来看,“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南北风格特色迥然不同。如吴越文化聪慧机敏、经世致用;齐文化尚功利、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讲传统;燕赵文化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特色都十分鲜明,对杭州文化的影响很大。杭州人文特征开始柔中带刚,人们在闲情逸致之余,行事作风趋向坚韧、硬朗,见义勇为的“杭铁头”精神应运而生,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明清时,杭州兴盛繁华,南北艺人云集、茶楼遍布、百戏杂陈,空前繁荣。运河沿线的剧种如越剧、评弹、昆曲、扬剧、锡剧、淮剧、山东梆子、吕剧、天津大鼓、评剧、京剧等种类,都可在杭州戏楼内找到其粉丝,南北戏曲的交流体现了从江南婉约细腻到北方激昂率直的渐变过程,为杭州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多元印迹。

    其二,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与融合。沿杭州运河一带有汉、回、满、蒙等多个民族居住,信仰、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心理感情各不相同。如佛教寺庙有灵隐寺、净寺,伊斯兰教清真寺有凰凤寺,基督教堂有天主堂等,风格众多,各自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各民族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包容,使各族群众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其三,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交流沟通及和谐相处。元代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杭州成为全国三大都会之一,同时通过延伸浙东运河通江达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国使者、商人、僧侣等来杭游览、经商和游学,使杭州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杭州后,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大运河总是将历代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运河漕运的基础作用始终未变,国家仍保持统一,各民族仍和谐相处,大运河成为国家统一强盛的象征。同时,南北文化的交流、包容、吸纳、融合,促进了汉字、汉语的普及和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形成,凝聚了“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汉文化精神,推动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风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运河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始终以一体性为主线展开,又始终贯穿于多元性之中,使运河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并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形态上呈线性文化特征

    运河线性文化以沿河城镇及各码头、仓库、船闸、桥梁、堤坝以及其他各种文化载体的线状存在为特征,揭示了运河代表着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着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以及持续不断的交流等特点。这种线性的运河文化状态,好比一条流动的“丝带”,串起了运河沿线珍贵历史文化的粒粒“珍珠”,也将杭州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串成一条长达12公里的文化景观带,反映了大运河哺育出来的文化价值之巨大。同时,线性文化的串珠成链效应,对整体提升杭州运河知名度,有着显著效应。

    线性文化特征控制了杭州城市的基本空间形态,奠定了“上到湖墅,下到江头”的沿运河走向延伸的城市格局。纵横交错的街道和河渠,构成了杭州城市的整个布局。城内交通四通八达,水陆具备。运河上漕运、商运、客运舟楫往来,一派繁忙。沿线塘栖市、湖州市、北关市、江干市等线性分布,蜿蜒绵长。“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是杭州运河线性分布的历史写照。风情独特的运河文化如“湖墅八景”等人文、自然景观的形成都与运河线性水景文化息息相关,如俯拾皆是的颗颗珍珠,使大运河成为杭州文化建设可供挖掘的宝库。

    运河线性文化特征诠释了运河与城市(杭州)的形成与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伴随着大运河的全线开通,为运河南终点杭州的繁荣带来了无限生机。大运河刺激了沿线村镇、集市商贸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杭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经济富裕带来沿线人口增加,商贸业更加繁荣。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运河的兴盛。这条线状存在的运河真正成了历代杭州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在时空上积淀深厚呈时代性特征

    综观杭州历史,各时代城市文化的特色十分鲜明。春秋时期,吴越利用两国之间已有的运河,多次征战不休,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催生了“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传奇。对衍生吴越文化中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人文精神,影响深远。

    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使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终点,城市地位显著提升,为杭州吸收北方先进文化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杭州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唐宋以来,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等先后主政杭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景观及山水美学理念,修井、治河、浚湖,开诗人特质市长经营城市之先河,举世罕见。对杭州这座被马可·波罗赞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的城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特别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吴越推行保境安民,倡导和平,国人崇善。纳土归宋后,安定民生,社会发展。钱镠父子在杭州的建设规划上,锐意进取,功垂千古。如筑塘射潮,遏江水入河;设龙山闸沟通钱塘江和运河;引西湖水灌至运河,使之舟楫辐辏,富庶盛于东南。提升了运河对杭州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吴越时,佛教文化大兴,树起了杭州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白塔四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标杆,其中保俶塔与六和塔已经成为杭州城市的象征,白塔是当时运河入钱塘江的标志。

    南宋王朝定都临安,使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城的京都。南宋的杭州,是南北文化大荟萃的时代。由于北方战乱和朝廷南迁,“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一时间,杭州城内五方杂聚,商贾毕集,街衢喧闹,口味各异,方言纷杂。南下的中原文化全面渗透到本土的吴越文化中,形成了临安独特的社会生活习俗。南宋的繁华,与运河密不可分,时人言:“自临安至京口,千里而远,舟车之轻从,邮递之络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递,莫不由此途者。”当时沿运河两岸还设瓦子多处,满足百姓看戏等娱乐需求。书院和刻书藏书大盛。出版业兴起,小说书籍畅销,文化高度发展。

    元、明、清三代,因为有京杭大运河的巨大作用,杭州仍保持着江南名城的地位。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称杭州为:“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明代,杭州城北一带的运河中舟行如梭,不分昼夜,街市繁盛,有“十里银湖墅”之称。明清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杭州一些富裕起来的市民生活开始由俭到奢,逐步向城市社会追求奢华的方向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糊口度日而是追求精神享受。文化上出现了纵情娱乐、现世享受的倾向。同时,重商向利风气盛行,以致社会上出现“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的拜金现象。清代,杭州街市里酒肆茶馆遍地,公馆林立。其中位于杭州元宝街的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居,规模宏大、用材精良、华丽壮观,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至今室内装饰仍金碧晃耀,美轮美奂,是清代杭州建筑艺术的传世杰作。清末,杭州延安路与浣纱路口驻有满蒙旗兵。辛亥革命后,这些旗人后代在“改朝换代”浪潮的冲击下,由旗下迁居百井坊巷,融入杭州市井,留下了那个时代杭州满、蒙、汉文化交融的痕迹。清末民初,随着漕运停止,运河衰落,市内部分河道填塞筑路,如运司河、涌金池水、三桥址河分别改为劳动路、涌金路、定安路、惠民路等。杭州市民逐水而居的习俗受现代交通观念的冲击而有所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运河杭州段焕发青春,自实施江河沟通、疏浚拓宽、水质治理等一系列运河综合治理保护开发措施以来,杭州运河水清起来,两岸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闹起来,大大改善了运河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2002年以来,杭州运河综保工程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四次推出新运河。如今,申遗成功后的运河杭州段已成为融时代特征、具杭州特色,兼有景观、生态、文化功能的品牌之河,成为杭州版运河保护申遗的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运河文化淌过历史,流向未来,是显示时代风貌、映射时代特征、追随时代潮流而动的先进文化。充分利用运河文化的丰富资源和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使运河品牌价值和恒久魅力得以保持永恒。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12-1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