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石桥架在流水之上,静水沉在八角老井之中,石头垒砌的屋舍布满山腰……位于邹城市石墙镇镇政府西南8公里处的上九山村,有着独特的村落景观。村内至今保存着“玄帝庙”“南山寨”“老古井”等古迹,遗留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的活证据“拉魂腔”,3条明清时期的石头街巷和300余座石头住宅院落也保存完好。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村,曾一度濒临败落甚至消失。
2013年8月,济宁市上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四川金盆地集团合作,共投资3.6亿元,分三期打造上九山村。今年年初,山东省启动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等实现原生态保护的“乡村记忆”工程,经过层层筛选,上九山村成为该工程试点。前不久,上九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山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历经变迁:千年古村渐趋沉寂
上九山村始建于北宋初年,因周围有九个大小山头,故名“上九山村”。据邹城市县志记载,立村之初,因村西南的西山东北坡有一山泉,终年清泉潺潺,泉旁有一株古松,苍劲挺拔,所以取村名为“古松村”。元初,村里段氏户大人多,便改村名为“段山庄”。元末中原大乱,段山庄毁于战火。明朝洪武年间,聂、郑二氏由山西省迁来定居,才取名为“上九山村”。早年,上九山村曾在村南头的汉墓中出土古钱币,古钱币上有“货泉”二字,此钱币确认为西汉王莽时期的货币。由此推测,村庄可能在西汉晚期就存在。
石屋、石路、石井、石磨、石海……坐落在小九山半山腰的上九山村,是座名副其实的“石头村”。沿着蜿蜒的石路步行上山几百米,便能看到掩映在绿荫中的石屋。厚重的石块一行一行垒至屋顶,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据村里76岁的老会计郑义昌介绍,这里的房屋都是傍山而建、就地取材,村民将石料手工凿成块,并精打细琢上“风摆柳”“黄瓜架”“一炷香”“满天星”等图案。石块之间无需用水泥、石灰等粘合,将石块交错放置即可。“这样建成的房子非常结实,即使屋顶漏雨多年,墙也不会歪倒;冬暖夏凉,人住着特别舒服。”
改革开放后,由于山上用水、用电不便,且胡同多、窄,加之山上的老宅子面积小,村民们便陆续搬离石屋,紧挨着老村盖了新房子。如今,仅有二三十户村民仍居住在山上老宅中。“住了大半辈子的石头房子,刚搬下去的时候,不太习惯,很想念山上的老家。但时间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郑义昌说。
山上300余座石头建成的院落渐渐被人遗忘。一同被遗忘的,还有那些无接缝的石路、各种石屋胡同、百年皂角树、子贡的楷树、八角老井等。
如果不是因为2005年在杭州郊外偶然看到了一个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如今的上九山村党支部书记郑伟可能也不会回到这个贫穷且封闭的小山村。他1992年随父亲搬到城里,走南闯北,从事过多门行当。2010年,在离开老家18年后,郑伟不顾亲朋好友反对,执意回到上九山村。“许是出去见的世面多了,这个老村在老百姓看来无异于一片废墟,但在我眼里它却是一块宝。”郑伟告诉记者,他回来时,老村里住的人不多了,很多房子的屋顶已经塌了;附近的村民常来山上放羊、砍柴。“如果不保护,再过一二十年,这村子就败落了。”
持相同意见的还有石墙镇党委书记张亮。2011年12月1日,张亮就任石墙镇镇长。“当时的上九山村特别封闭,几乎没有路。但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山村保存得非常完整。”第一次来上九山村,张亮走了大半个村子后便打定主意:不能动上九山村的一块石头。自打这以后,每次有客人来石墙镇,只要时间允许,张亮就会带他们来上九山村;每次外出开会,只要有发言的机会,他都极力向外推介这个山村。
2012年,不少安徽、上海等地的开发商来上九山村考察,但由于诸多因素未能达成协议。张亮也并不着急。在他眼里,“上九山村就是一块璞玉,在没有找到成熟、完善的方案之前,不能急于雕琢它,否则很可能会毁了它。”
修旧如旧:保持原有建筑风格
一次,张亮照例向客人推介上九山村,恰巧现济宁上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安全正在其中。学过美术,后来痴迷民俗文化并爱好收藏的夏安全听完张亮的介绍,当即询问了上九山村的具体位置,第二天便悄悄进了村。接下来一连五六天,他都“泡”在村子里,看散落在院子中、胡同里的石臼、石盆、石凳、石磨、石灶,听村里老人说老村的历史、往事。“当时,我坐在山顶上俯瞰古村,就像看到老家嘉祥的石头房子,找到了儿时温暖的记忆。”夏安全说。
2013年8月,夏安全成立了济宁市上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四川金盆地集团合作,共投资3.6亿元,分三期打造上九山村。消息一传开,村里炸开了锅。“包括我在内,村里大部分人持怀疑态度,哪有人会真拿着钱塞到穷山沟里来呢?即使是真的,那也不一定是百分百的好事。”郑义昌坦言,不少人认为开发商是借着开发之名来山里找木材等资源。“直到村里成立了工作班子,召集各姓氏中有相关经验的村民代表对村里的石头房子、树木等进行评估时,大家仍将信将疑,认为只是走走过场。”
2014年3月20日,上九古村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主要工作是老屋修缮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九山村的建筑都是石墙灰瓦,属于明清风格,也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于是,有人提议上九山村应完全按照徽派建筑风格修缮。但事实上,上九山村的建筑与徽派建筑有所不同。徽派建筑的屋顶都挑有屋脊,看上去比较细腻、舒缓;而上九山村的房屋屋脊起脊都比较高、陡。”济宁上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明利告诉记者,虽然视觉效果上徽派建筑更具观赏性,但上九山村地处北方,冬天雪比较大,如果也挑出屋檐那么很容易会造成积雪过多而导致房屋被压塌。“所以,我们在修缮过程中保持了它原有的建筑风格。”
据黄明利介绍,为了保留上九山村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早在2013年9月,他们就派出10余个小分队,到金乡、单县、微山甚至江苏丰县、河南等地收购老瓦、旧石料等,近半年内共收购老瓦700余万块,人工与运输和收购后的筛选工作等总成本是采购新瓦的三倍多。此外,为了保证古村内修缮的石头建筑与自然风化程度一致,他们收购自然风化程度达百年以上的石料3万余立方米。
“上九山村的修缮必须修旧如旧,我们宁愿修复得慢点,也要多保留些老味道。”夏安全认为,一座老房子、一块旧石料甚至一片老瓦,都烙印着岁月的痕迹,承载了历史的沧桑。“从工艺的角度看,这些老东西可能比较落后,但它们从色彩到样式都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挖掘整理:延续古村“文化味儿”
在夏安全看来,保护和开发上九山村,修缮石头房子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挖掘老村的历史和文化,“否则古村将变成一座只有建筑没有文化的空壳”。
为了留住老村的历史记忆,在对村里的石头房子进行评估时,夏安全安排工程组给每一座石屋编号。“每一座房子建于什么年代,里面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户主是谁,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做了详细登记。”
此外,夏安全还组织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把村里老人聊上九山村的故事都记录下来;对老辈人的生活习惯、村中的待客之道、婚丧嫁娶流程等也都进行了整理。此外,还在村史、县志中收集了很多关于上九山村历史发展沿革的记载。
据郑义昌介绍,上九山村因为土地稀少,生活艰难,不知道从哪一代开始,村民都到城里去做买卖,特别是孵小鸡到各地去卖。上九山村人都管“卖小鸡”叫“赊小鸡”。每年春天,村里的男人挑着担子出门卖鸡,从济南、胶东到徐州、西安,甚至卖到了东三省。那个年代,人们买鸡多是为了孵蛋,不图吃肉,所以不愿意买公鸡。可小鸡公母难辨。于是,上九山村卖鸡创出“赊账法”,先赊账不收钱,等过了数月小鸡长成,再按公母收费。“所以,人们只要听说是上九山的小鸡,就会一窝蜂似的抢光。”郑义昌说,正是这种不怕坑、讲诚信的做法,成就了上九山买卖人的好口碑。
改革开放后,一家一户养鸡的方式被养鸡场替代,上九山村就不再“赊小鸡”了。但走村串巷“赊小鸡”的上九山人很快又捕捉到了新的商机,挑着扁担的上九茶商出现了。在上九山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道光年间,一位姓郑的上九山农民,发现大户人家多给15块银元后,坚持送还。发家后,他带动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卖茶,因为上九山茶不掺假、不缺斤两,于是渐渐有了名气。“最红火的时候,我们村6个经营组,每个经营组在城里开3个门店卖茶叶。”郑义昌自豪地告诉记者。
憨厚、纯朴、明理、诚信的民风,不仅体现在生意场上,更融入上九山村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之中。走在上九山村,不少村民招呼记者进门喝茶、歇脚。“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习惯。从古至今,不论是山南海北的,认识不认识的,给人倒杯水、盛碗汤、拿个煎饼,很平常。”郑义昌说。
这些在郑义昌看来太平常不过的行为,正是当初吸引夏安全开发上九山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受孔孟思想影响深厚的千年古村,人们所尊崇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很有必要进行挖掘。”
“在村子南面,我们将建一个村史馆,用于陈列上九山村在历史变迁中老百姓保留下的生活用品,农耕工具和我们收集整理的文字、老照片等。”夏安全说,上九古村不仅要保护好老村的一山一水、一瓦一石,更要延续古村的民风民俗,留住老村的文化味儿。
留住乡愁:让古村鲜活起来
在上九山村村口,立着一块醒目的宣传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很多人来说,乡愁也许就是那日暮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是清溪边农家媳妇浣衣时的阵阵槌声;是那邻里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家长里短,是稚嫩孩童银铃般的笑声……倘若上九山村的石头房子修好了,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了,但无人居住,又有何乡愁可言?
“留得住,更要‘活’起来。”夏安全和张亮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经协商,在上九山村开发之初,针对仍在山上居住的二三十户村民,愿意转让房屋的,开发商按评估价收购,统一修缮,并允许继续居住;对转让后暂时不居住的,开发商按评估价收购,在山下划拨宅基地,同时允许继续住在老房子中,待新房建成后收回;对不愿转让也不愿意搬到山下居住的,可继续住老房子,但由开发商出钱,对老屋进行统一修缮。
“按照规划,我们将对上九山村的一条胡同修缮完毕后,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让部分村民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继续生活在老村。”黄明利告诉记者。
在上九山村开发前后,张亮和夏安全考察了贵州、浙江等多地的名镇古村,想从中借鉴些经验。一圈走完,两人共同的感受是:这些古村落开发后,商铺林立,人群熙攘,商业气息太过浓重,与他们想象中的古村落相去甚远。“原生态的才是最好的。最大限度地展示农村所固有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开发。”夏安全如是说。
这样的开发理念及对老村文化的认同,加之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村民的尊重,让上九山村的绝大多数村民改变了之前的态度。据黄明利介绍,由于村里的石屋建筑工艺大都只有村里的老人精通,所以一期工程70%的人力来源于上九山村。
“之前,村里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现在都能在本村谋份差事。男人们会修房子的修房子,不会修房子的搬运石料等;女人们则栽树、种花、打扫卫生等。工钱按天计算。”在郑义昌看来,这是老村开发给老百姓带来的一大实惠。“我老伴今年72岁了,现在也能在村里干点活,一天挣60块钱。”
2014年8月30日,上九山村至邹城市汽车站的城乡公交线路开通。郑义昌高兴地给在青岛的孙女郑燕打电话:“咱村大变样啦,修了公路,还通了公交车哩。”
“没对外开放的时候,老百姓地里种的菜,家里老母鸡下的柴鸡蛋,都得自己挎着篮子去集上卖;现在好了,游客进来了,不出家门就可以卖出去。”83岁的张淑珍笑着告诉记者。
原来被一些村民认为是“在外边混不转了,回来瞎败坏”的郑伟,如今深得村民肯定与信赖。在刚刚结束的村干部换届选举中,郑伟全票通过,续任上九山村党支部书记。
按照规划,“孔孟思想影响下的民俗文化村”——上九山村将于明年5月1日开门纳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