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如炭,硬如瓷”,历史上囊谦黑陶曾是囊谦千户时代二十五族的贡品,制作技艺只在为王室工作的手艺家族中传承。如今,整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也只有扎旺老人和他的徒弟白玛群加还在传承着这项制作工艺。从1999年开始学习囊谦黑陶,到2013年扎旺老人将第38个秘方倾囊相授,白玛群加才算是掌握了囊谦黑陶制作的全部秘诀。
在白玛群加看来,与云南尼西黑陶和山东德州黑陶、日照黑陶相比,囊谦黑陶的独特之处在于秘方。囊谦黑陶共有38种秘方,通过加入不同的配料,烧制出的黑陶拥有藏药的神奇效果。白玛群加所说的神秘药效一时无法考证,但是相比以前囊谦黑陶人才凋零、濒于失传的局面,现在囊谦黑陶确实迎来了春天。
熟练掌握黑陶技艺的白玛群加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着手推进黑陶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并成立了囊谦藏族民间黑陶工艺加工厂。从以前的原始作坊式制作,到今天的产业化规模制作;从过去父传子继的家族传承,到如今近百人的技艺培训,囊谦黑陶焕发了生机。“我的两个最优秀的徒弟,每月的工资达到3万元,我们厂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的有37人,工资在600元到3000元的有171人。”白玛群加说的这一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囊谦黑陶的好销路。
现在的囊谦藏族民间黑陶工艺加工厂拥有一个黑陶展厅、一个教学基地和一个生产车间,在白玛群加的规划中,一个新的分厂也正在兴建。从囊谦县三江源办公室得知,囊谦黑陶也成为囊谦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科技培训项目的重点培训内容,白玛群加的黑陶工艺加工厂则成为三江源科技培训及教育系统“阳光工程”培训班的培训基地,近年来已先后培训了1300余人,经过培训,他们中的很多人具备了独立制作囊谦黑陶的能力,黑陶手艺成了改善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囊谦黑陶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中,工厂为追求效益和利润,会不会危害到传统的技艺?
“与藏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酥油壶、奶茶壶,日用的坛、罐、香炉等,我们用模具实现大量生产,对待黑陶艺术品,我们还是采用传统原生态的制作技艺。”白玛群加所说的日用品和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数字来加深印象。每年用模具生产的日用囊谦黑陶有数千件,而纯手工的精品,白玛群加每年最多做7、8件。虽然有模具的加入,但是白玛群加在整个囊谦黑陶的生产流程中依然恪守了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核:“制作虽繁不敢省人工,撷取虽难不敢减物力。”
对于囊谦黑陶的原料,白玛群加力求地道。传统的囊谦黑陶原料以红黏土、黏土石和白砂为主,其中白砂一定要在终年不化的雪山上取得,红黏土和黏土石则要取自囊谦县娘拉乡娘多村。在最后的烧制中,要用到牦牛粪,这里面也大有讲究。要选七八月时的牦牛粪,这样才便于控制火候、温度和湿度。
对于制作的流程,同样要求苛刻:红黏土须用白木槌手工捣碎成末,为了得到更为纯净细腻的原料,用牛皮绷子筛选红黏土的传统手法一直保存着。其后,还要经历拉坯、休整、晾晒、轧光、绘画雕刻等工序,直到最后使用传统秘方烧制,通过种种繁杂的处理和工序,囊谦黑陶黑、光、亮的本质特征才能昭然显现。这正是“制作虽繁不敢省人工”训条发出的熠熠之光。
说到愿望,白玛群加表示,希望开设更多的分厂,他也将依托囊谦黑陶继续他的慈善工作,将培训向残疾人、生活贫困的家庭倾斜,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以艺自养,更多的家庭因此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