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杂技剧《花木兰》如何走出去:重视审美习惯

2012/12/10 17:51:00 点击数: 【字体:

 
    杂技剧《花木兰》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和古代长诗《木兰辞》,表现了我国古代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感人故事。花木兰这个人物在中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可以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花木兰的爱国壮举也曾以各种艺术形式上演,鼓舞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投身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这个故事自从被美国迪士尼用卡通动画的手法搬上银幕,花木兰的名字被全世界广大观众所知晓,花木兰的爱国情怀感染了现实生活中的广大观众。

    由重庆演艺集团杂技艺术团创作演出的杂技剧《花木兰》巧妙地将杂技与舞蹈、魔术、变脸、中国功夫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使古老的杂技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该剧自2009年上演以来,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短短3年时间,先后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地演出,目前已成功突破1000场演出大关,观众近170万人次。该剧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功入选了“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特别是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赴法国、瑞士、比利时巡回商演150场,观众达90万人次,上座率居同期在法国演出的包括太阳马戏团在内的16个世界各国艺术团体之最,创造了中国杂技民族题材剧目在***商业性连续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

    瞄准国际市场,挖掘共鸣

    在杂技创作中,民族题材如何适应国际市场,这是业内多年来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等于艺术产品没销路,中国艺术也就走不出去。只有在民族题材与国外观众审美习惯的对接、杂技技巧与剧中人物的舞台呈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人文关照这3个方面融汇契合并为国外市场接纳,《花木兰》才能真正“走出去”。为此,主创人员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从原来以交代剧情为主,担心观众看不懂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决定以突出表现花木兰的爱国精神为核心,以神带形,以花木兰的精神为纲贯穿全剧,以杂技技巧为目,纲举目张,既抓住名著之魂,又尽显杂技之魅力。同时,又从花木兰的精神律动中浓缩出一个爱字——花木兰对家乡的爱,对父母亲人的爱,对军中将士们的爱,对生死与共意中人的爱……这些爱的总和便是对祖国的爱。爱是人类文明共同推崇的精神境界。找到了全剧的闪光点,也就找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抓住了花木兰的精神内核,也就为舞台上花木兰的行动线找到了依据,呈现在舞台上的杂技技巧便不是单纯的技巧卖弄,更不是剧情的图解,而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突破传统束缚,大胆创新

    杂技剧《花木兰》在全力追求世界一流艺术水准的同时,在继承与创新方面也做出了有益探索。在保持古老杂技艺术特质的同时,该剧与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相契合,把历来以展示技巧为长项的杂耍,通过构思、整合、兼容,完成了文学叙事、人物塑造。为此,主创人员在剧情剪裁、舞台节奏、人物表现、音乐创作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在剧情的呈现上,克服了杂技在文学叙事、情节表现等方面的困难,大胆采用了现场解说,以最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来淡化情节浓缩故事,让观众从复杂的故事情节中解放出来。演出实践证明,这些创新是可取的。在艺术门类的选择上,突破了以往就杂技剧演杂技的模式,把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变脸、中国功夫、舞蹈、皮影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花木兰》的表现力和观赏性达到了最佳。在节目的编排上,把传统的节目打散重组,给节目和道具重新定位和安排,使每组技巧的表现形式、规模大小、时间长短符合剧情需要。同时,还根据剧目情节的需要创新了一系列高难度新技巧,如“荡爬杆”、“集体男女扔棒”、“口签顶技”、“蹬鼓加击鼓”等。这些传统优秀节目和创新节目在剧目中成为强大支撑,展现了巨大的杂技本体力量。在音乐创作上,为使剧情更加连贯和紧凑,音乐创作采用主题贯穿的手法,在整体交响风格的基础上,民族音乐元素和民族器乐的不时亮相,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得到欧美主流社会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

    重视审美习惯,量身打造

    文化产品应以消费者为核心,杂技剧《花木兰》是为国外市场量身打造的,为此,该剧在剧情剪裁、舞台节奏、人物表现等方面作了一些适应国外观众欣赏习惯的探索。比如,为让欧洲观众理解和接受《花木兰》,剧组把“花木兰”解释为中国的“圣女贞德”,以木兰为第一人称,增加生动传神的法语讲述,赢得了欧洲观众的广泛认同。针对美国市场,则增加了贯穿全剧的小丑表演,为严肃的正剧内容增添了喜剧色彩。创排至今,杂技剧《花木兰》根据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创作思路,剧本已历经50余次修改,编排、服装、音乐、灯光、道具、舞美等更有无数次修改;还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演出场地,推出了剧场版、巡回演出版、北美演出版、欧洲演出版等多个版本,成功地实现了让中国的艺术产品“走出去”之目的。(亦 勋)(原标题:杂技剧《花木兰》如何走出去:重视审美习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05)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