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在甘肃庆阳北石窟寺222窟的一尊盛唐时代佛造像,被一些专家认为是唐武则天化身,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市东南茹河和浦河交汇处,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北石窟寺研究所宋所长说,北石窟寺共有雕像2125尊,被认为是武则天化身佛像隐身在222窟。这是典型的盛唐洞窟,佛高4.05米,尽管是佛样,但头像给人强烈的世俗感觉。佛像五官轮廓分明,与其他盛唐佛像有着区别。有关专家认为佛像“面相圆润,细眉大眼”,是当时人们依照着某位活着的女性做的雕像。222洞窟是盛唐时期开凿的,从历史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曾在全国掀起大造佛寺的高潮。
中新社兰州11月25日电 (殷春永 史静静)甘肃庆阳境内黄土高原沟壑深处,遗留一处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国宝”北石窟寺,多种原因致其“养在深闺人未识”。
记者近日专程赴该寺采访。北石窟寺位于现庆阳市镇原县蒲河、茹河交汇处的复钟山间。这里距历史上著名的古都长安较近,汉、唐期间,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贾行旅,多经此地。
复钟山,石质属早白垩纪黄砂岩,砂质均匀,胶结性较好,此间造像均为石雕。窟群开凿约120余米长的崖壁之上。窟龛上下重叠,宛如蜂房。窟龛之间,除依山势修凿石阶外,没有栈道通连。
根据编号整理,北石窟寺现存窟龛295个,大小造像有2126躯。在绝大部分窟龛内,原来均有彩绘壁画,因年久多已剥蚀脱落,仅在少数窟龛内还有残迹。
经考证,北石窟寺自北魏起至清朝1500余年,代代有修凿,既有官方崇佛的宏壮巨制,又有民间众生赎罪的精巧微构。但其中仍数北魏、盛唐修凿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
白京平已在这里守护“国宝”23年,根据工作安排,他从事“文物保护、洞窟监测和导游讲解”工作。他说,现编号“165窟”为北石窟寺的“核心”,位于窟群中部,是北石窟寺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代表性佛窟之一。
因预防破坏和经费拮据等原因,“165窟”没有安装灯光。借窟门透进的光亮,肉眼能大概看到其中的布置。窟内空间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窟内以七佛造像为主体,配以夹侍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阿修罗、千佛及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等。
白京平介绍,七佛均作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直鼻厚唇,体魄雄健,具有中国北方民族质朴、淳厚的特色。佛内着僧祗支,外着双肩搭宽博袈裟,下着裙。衣彩绘方格,给人心一种厚重感,衣纹细密而流畅。
白京平说,关于七佛,在中国云冈、龙门诸石窟中,虽也有多次出现,但大多为一排并列,形式单调,在窟内也多置于并不十分显著地位,像北石窟寺165窟这样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洞窟中如此摆放并不多见。
白京平告诉记者,相比来讲,“165窟”门内南侧的乘象菩萨值得考究。目前内地发现的乘象菩萨多为浮雕,而此间却采用圆雕形式,造型高大、而且独立占据了窟门内的一侧。还有不同的是,象上同乘三人:普贤菩萨、比丘、驭象奴,表情刻画细微。
在这个窟内,有一幅阿修罗天的壁画。“当地工匠并没有完全按佛经对他的描写去雕刻,而是做成了三头四臂。”白京平称,这是当时人们不同性格的写实手法,以及充满想象和夸张的浪漫主义高度技巧的反映。
鉴于其文物价值,中国政府早在1988年就公布北石窟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京平表示,然而这些年来,北石窟随着自然环境影响、周边环境人为破坏,损失较为严重。同时,缺少宣传,亦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值得欣慰的是,官方主导的保护规划将于近期完成。(原标题:黄土高原“国宝”北石窟“养在深闺人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