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雕漆大师:成批制作可能会毁掉雕漆手艺

2012/11/21 11:48:33 点击数: 【字体:

 
    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都应该熟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但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一风雅典故中“羽觞杯”所指就是我国有数千年历史的漆器。

    回溯中国漆器的历史,最早的实物出自约75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之后,中国漆器在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今人所见的堪称国宝的漆器,也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最多。此后,由于瓷器的发展,漆器的实用功能逐渐被取代,数量也随之急剧减少。随着雕漆、镶嵌等新工艺的出现,漆器逐渐走向了装饰艺术化生产,其艺术品功能日益清晰。

    漆器的装饰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笔,比如带有描绘的漆器和素漆器;另一类是动刀,当漆器的漆膜形成一定厚度,在半干的状态下,工匠用刀在上面轻轻剔出纹样,由此出现了中国独有的用刀代笔装饰的一类漆器,可分为剔犀、剔红等。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是“燕京八绝”之一。解放后,为了提高产量出口创汇,北京雕漆厂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将雕漆各流程分解,形成流水作业。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漆器的商品化生产需求,却背离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每个人仅掌握一个环节的工艺技巧,熟悉全套技艺的师傅越来越少,漆器的艺术价值自然随之下降。最终造成了这门手艺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

    改革开放后,原北京雕漆厂的老艺人经过钻研,让雕漆工艺重新回到了艺术创作的轨道。这其中就有多次荣获大奖的李清安大师,他曾受故宫收藏的一把紫砂胎剔红壶启发,花费一年时间制成了紫砂胎剔红壶《五老过关图》。但是,几年之后,李清安便没有再做紫砂胎剔红壶,原因是市面上的这一品种已经泛滥,技术含量低,根本称不上艺术品。一年制成一把雕漆壶和仅用一到两天就“生产”出一把的雕漆壶的巨大差异让他感到害怕,害怕紫砂胎剔红壶终有一天会像大白菜一样的廉价。

    雕漆的价值就体现在其独特的工艺过程上。那种为了大规模销售而成批制作的生产方式,卖的是原材料费和劳力费,而不是艺术品,最终会毁掉雕漆这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手艺。

    其实李清安大师的担心,正是目前传统工艺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经历了无人喝彩、几近灭绝后的浴火重生,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下,也凸显了泥沙俱下的市场乱象。大师坚守着艺术的阵地,却无法阻止鱼目混珠者的利欲熏心。工艺商品和艺术品的平衡点,要依赖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去规范,更需要我们这个时代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构建起一颗对文化价值饱含敬畏的社会良心。文并图/本报记者 魏彤(原标题:雕漆大师:成批制作可能会毁掉雕漆手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2012-11-2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