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评:文化乡土课是教学向"学生本位"回归的尝试

2012/11/9 10:10:09 点击数: 【字体:

 
    贪玩的孩子似乎不是好学生,可到了南京弘光中学,“惯例”被打破——今年10月,南京弘光中学开了门新课程——乡土文化课,学生们1年至少要玩20个景点,否则有挂科的危险。

    乡土文化课,的确开人眼界。“玩”成了课程内容,无疑是对教学的形式拓展。尽管,引导学生游览本土景点,未必就能承载起“文化寻访”的厚重,可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鼓励学生走出书斋,偏重实践,本就颇有趣味性。寓教于玩,劳逸结合,合乎教育规律。只不过,在注重单线化的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下,玩与学总被视作对立面,玩也成了教育中的缺角。“填鸭”式教学,给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也扼杀着他们的天性,让其独立性、创造力过早地枯萎。

    在此情境下,将孩子从“应试重担”中解放出来,放飞他们的想象翅膀,成了教育回归“学生本位”的必然诉求。较之于寒窗苦读,倡导学生博览名胜,增长见识,既能给单薄的课堂教学解乏,又能熏陶孩子性灵。正因如此,乡土文化课颇受推崇,被认为是在“沉闷的教学湖面注入一汪活水”。

    据该校老师介绍,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摆脱网瘾、课外班等的束缚,教给学生更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虽说其效果如何,尚待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乡土课是激活孩子灵性的契机。舍此之外,将孩子的视野从充斥说教的课本,引向“乡土”,也能于潜移默化中,涵养他们的故土认同感。通过亲身游历、悉心感受,他们的脑海中,才能倒影着山河壮美、风景宜人,才能生出亲切感来。

    “爱故乡,就是爱脚下的土地,就是爱饮食风俗、仪式中包裹的文化风味”,而让孩子多些实地认知,他们也会燃起对家乡更真切的浓郁眷念,而非脱离情感体验的虚构。尤其是跟家人出游,更是温情充溢。当然,一门课之于“教育纠偏”“增进亲情”“培育故乡归属感”,也许作用有限。可哪怕是厘米推进,也是好事。教育改革,就该在“勇于尝试”和“渐进”中前行,在细节突破中推进。

    就乡土文化课而言,玩学一体,不会激起学生太多的逆反心理。“1年至少20个景点”,以指标化的方式倒逼落实,或有意志裹挟之嫌;“挂科风险”,或让孩子为了成绩而敷衍……看起来,这可能给学生加重负担。然而,课程要求内的必游景点,多是免费;而提倡乏力,靠“与成绩挂钩”来提效,也是无奈之举。在现行条件下,想让“玩课”完全摆脱功利化,与成绩考核脱钩,有些苛刻。

    文化乡土课,是寓教于玩的教育探路,也是教学向“学生本位”回归的可行法子。至于它的“工具化属性”,不必苛责——起而行之,总好过固守“玩学对立”的旧思维。(原标题:评:文化乡土课是教学向"学生本位"回归的尝试)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2012-11-09)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