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剧种传承须因地制宜 人才培养不能限于表演人才

2012/11/8 17:47:56 点击数: 【字体: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2012中国剧种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此前,由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提出的开展中国剧种研究的倡议,得到了全国多个剧种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研究专家和院团领导的积极回应。本次论坛的举办,正是为了给剧种研究提供平台。

    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对此次论坛的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剧种研究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他说:“戏曲,是一个虚词,它的具体化就是剧种。剧种没有发展,没有进步,戏剧就说不上发展。”而关于如何让剧种传承实现“百花齐放”,与会专家认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当前阶段,开展全面的多剧种办学则是有效的途径。

    多方面原因造成剧种衰退

    刘厚生指出,解放初期我国有戏曲300多种,现在还活跃在舞台上的也就百十来种。许多剧种光有名字没有剧团了。如何找到影响剧种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当前我国戏曲界必须研讨的问题。

    中国剧种的发展有着缓慢的过程。几百年来,戏曲剧种由一两个慢慢发展到几百个,达到一定的高潮后慢慢减少。戏曲剧种的衰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要面临内部各大剧种的竞争,还要接受来自中外多种舞台表现形式的挑战。面对大环境的改变,我国戏曲界只有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各剧种之间要相互借鉴,发挥革新精神,不能固步自封。

     为何交通便利了,剧种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反而更难了?刘厚生认为,以前一个剧种到别的地方去,进去了出不来,就在那地方落地生根,演变成地方剧种。如今,交通非常方便,早上去晚上就能回来,不可能在那个地方落地生根。

    剧种传承须因地制宜

    本届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观看了参加国家大剧院第五届“春华秋实”展演的中国戏曲学院10个剧种的10出经典折子戏。晋剧《小宴》、黄梅戏《女驸马》、粤剧《子都惊魂》、梨园戏《睇灯》等优秀节目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展现了各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以声腔来命名地方戏,是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事情。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认为,与其说地方腔调是声腔跟地方音乐的结合,不如说是跟地方语言的结合。每个地方语言的声调不一样,语言的腔调也不一样,用不同语言来唱某一种声腔,自然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戏。福州市艺术学校校长陈乃春也认为,纯正的地方语言才能唱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声腔,地方语言的魅力是其他语言不能替代的,这正是地方戏的特色。

    中国有数百种戏剧形态,各个剧种的演剧形态既有共性也独具个性。在审美层面上,各剧种有着中国戏剧共有的艺术品格,但就每个剧种的艺术形态而言,无论是音乐曲调、语言特色还是技艺特点、表演方式,却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周龙表示,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特征鲜明的声腔、音乐上,更贯彻在编、导、表、音、美各个门类中,贯穿在从理念到技法、从演员到观众的各个层面中。从某种程度上,每个剧种都可以算作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演剧模式。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主任尉霞举例说:“秦腔的主体风格是雄壮、刚健、豪迈,这些特点是西部的特殊地域决定的,苍凉的高原,才能孕育秦腔的高亢唱腔。秦腔的复杂是秦腔的特点也是优势,其他剧种可能没有那么暴烈,没有那么沧桑,没有那么富于穿透力,只有真实性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

    强调全面的多剧种办学

    剧种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这已经成为戏曲专家、学者乃至社会大众的共识。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自2008年以来,逐步开办了昆曲、北京曲剧、豫剧、晋剧、越剧等9个地方戏本科班,招收了150名本科生。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刘小军说:“国戏多剧种办学确定了提高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剧团及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剧种优秀表演人才教育目标,对多剧种表演人才采取‘3+1’或‘2+1+1’的培养模式。本科头两三年,学生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本部学习基础课、创作课和相关理论课程,后一两年,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和学院共同完成本剧目学习展演和毕业论文撰写等。”

    社会认同是实现剧种办学的前提,依托实践基地能够增强办学的针对性。据刘小军介绍,近5年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建立了8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以表演类课程为中心、形体类和声乐类课程为两冀、史论类课程为前导、实践与研究类课程为后盾的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每年招生前,中国戏曲学院都要组织专家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在有关地方院团的大力支持下,确定下一年度的招生剧种。

    刘小军认为,多剧种班比单一剧种班更有优势。由于多剧种班的剧种更加丰富,拓宽了招生范围,便于选拔各剧种的尖子人才;不同剧种师生在同一课堂交流,将产生宽口径、大视野的教育效果;多剧种班化整为零的实践方式将促使校内、校外实践相结合,不同年级、同剧种实践相结合,打开教学实践新局面。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张凡指出,只有特色鲜明,才能长久传承和发展。多剧种办学的重点是突出剧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每个剧种产生、发展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艺术渊源都有所不同,要加强对剧种的研究,探寻各剧种的艺术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各剧种应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能抹杀个性。

    另外,与会专家纷纷强调剧种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表演人才。北方昆曲剧院党委书记凌金玉表示:“我们一谈到剧种人才培养时,不由自主想到的是培养演员。我特别担忧的是我们剧种的编剧、作曲和导演人才。比如说,作曲也是一个剧种的灵魂,各个剧种的区别在于音乐和唱腔。”对此傅谨表示,中国戏曲学院已经由过去主要培养戏曲表演人才转变到了如今全面地培养表演、导演、编剧、作曲、舞美等多方面人才。

    据了解,作为我国剧种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中国戏曲学院于2010年、2011年举办了中国地方戏曲发展论坛、多剧种表演与器乐高级人才培养研讨会。从今年起,中国剧种研究论坛将每两年一届定期举办,并于会后例行编辑出版《剧种研究》文集。(原标题:剧种传承须因地制宜 人才培养不能限于表演人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11-0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