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王刚
有这样一位艺术家,多年以来他一直以绘画、雕塑、行为艺术等形式呼唤全社会关注农民工,关爱农民工这个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生命集群。他以涤魂荡魄的惊世之作“老万系列”,创造出了“美术界精神领域的‘天国’”,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叹。
这位著名艺术家生活在河南,名叫王刚。为展示王刚对国家艺术事业及文化产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成就,由河南省多个部门联合举办的“大地之子?王刚当代艺术展”暨“王刚?老万系列学术研讨会”将于9月22日在郑州开幕。《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走近王刚后获悉,王刚已决定将展览开幕式上,把其产生过深刻社会影响的“老万系列”作品126件捐献给国家。“经初步估算,这些作品的商业价值超过1亿元”……
义举:蜚声画坛艺术家爱心倾注农民工
9月22日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的“大地之子?王刚当代艺术展”暨“王刚?老万系列学术研讨会”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美术馆、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原工学院、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协会承办,“展会”将于10月7日闭幕。
据了解,王刚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原工学院教授,其作品曾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全国首届、第三届油画年展、中国当代绘画精品大展等,行为艺术《王刚?老万大地浮雕》获河南省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其作品以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个性语言,展现了空前的艺术成就,引起世界画坛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力巨大”。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戴士和教授,著名画家毛本华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邓平祥、贾方舟、柴建中,著名画家莫鸿勋等数十位文艺界大腕,均以相当篇幅的文艺评论,对王刚作品作出了深刻的艺术分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王刚作品200余件,包括油画、综合材料、素描、雕塑、行为艺术及创作草图等。王刚先生向河南省美术馆捐献的作品中,包括他“想了30年,画了半年”的、高4.4米、长12.6米的油画《大黄河》,以及三幅4.4米高、3.6米宽的巨幅油画头像等。这些作品是他12年来心血结晶,是他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标志性创作,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可估量。“其目前的商业价值经初步估算超过1亿元”。
“这些捐献作品将由河南省美术馆作为永久性藏品并做文献性研究。同时,从10月份开始,为向全国和国际社会展示王刚先生的艺术成就,河南省美术馆还将在世界范围内巡展这些作品”。
此外,展览开幕式上,王刚先生将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赠一幅商业价值约百万元的油画《大风景》,由河南省慈善总会组织拍卖,所得善款将存放到以王刚系列作品“老万”命名的“老万基金”,专门资助需要救助的农民工及农村失学儿童。
王刚的爱心举动目前正在被各界人士倾心地关注着……
王刚油画《天地间的老万头像之四》
王刚油画《天地间的老万头像之四》
王刚油画《天地间的老万头像之四》
王刚油画《天地间的老万头像之四》
历练:对抗社会颓风“悟道”人间大爱
走进王刚的工作室,记者发现,除了诸如油画《大黄河》之类少部分山水题材的画作外,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表现农民工的《老万》系列。
“那种奇妙而大胆的构思,新颖而极具张力的表现风格所透出的艺术感染力,使得每一幅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那铁色的、土色的、古铜色的、腐石似的,硬邦邦的一颗颗农民工的头颅,带着微笑、痛苦、麻木、挣扎、抗争的种种复杂表情,在重重地戗击着地球,戗击着人们的心灵——虽没有伤口,但那种沉痛感却仿佛可将这个时代最为功利的灵魂送进坟墓,任其在墓穴里检讨自我,反省社会,继而重新认识前世今生。”这是记者拜读过王刚作品后的真实感受。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策动力,才使得王刚塑造出了这样一大批看似颓废的、腐朽的,其实却是振奋的、不朽的农民工形象的呢?
“因为从艺术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单单的方法论是说明不了问题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社会与人生,文化与人性等因素交融而成的矛盾统一体的派生,所以,要了解这一问题,恐怕必须得从王刚的社会阅历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说起”
王刚,祖籍山东,1951年生,“家谱上的名字叫颜道春”,从小热爱美术。因为他小的时候父亲是教师,奶奶也宅心仁厚,且“1966年以前,他的家庭生活也还比较殷实,所以家庭的影响对于他乐善好施的大悲悯情怀,和仗义为人的性格的养成不无影响”。
“我们小时候,要饭的人很多,只要要到王刚家门口,王刚和他奶奶就会给” ……“我们都是在郑州幸福路小学上的学,王刚给同学们的印象是宽厚、坚毅、刚强,乐于助人,知恩图报。” 这是王刚孩提时的玩伴们的记忆和评价。
“王刚很倔强,也很敢于反抗压迫。”文革期间,因为家里被打成了黑五类,身处社会底层,王刚遭受了不少屈辱和不公待遇。“那时,偶尔就会看到几个人一起打他一个,他也不跑,就站在那里,大眼睛狠狠地瞪着对方……1967年,他父亲被关押在工作单位生了病,他就喂了40只鸡,隔三差五炖鸡汤给父亲送去。看守他父亲的人员每次都要掀开饭盒审查一番说几句风凉话,有一次送的鸡汤被看守人员打翻,王刚一怒之下带着刀去给爸爸送饭,那人以后再也不敢掀开饭盒审查了”……
1970年1月,王刚作为老三届中学生到郑州郊区沟赵知青农场务农,拉犁耕地、拉车运粪、运砖、打井是那时的主要“课程”。“那个年代的青少年都有一种英雄情结。”王刚笑着说:“那年打机井打到14米深时,钻头断到井里了,我腰系绳索下到井里取钻头,因为井口停止注水,导致突然蹋方……当我好不容易被拉上来后,带队的贫农代表双手捧着一大碗白酒,像敬英雄一样敬给我喝,还有一群贫农也都兴奋地憨笑着手捧酒碗围住我,跟我碰杯,那种感人场面我一辈子也难以忘怀”……
王刚告诉记者,他能够与画家这个词结上不解之缘,完全得益于1971年的一个偶然机会。“那年底,我被分派到郑州国棉五厂车间劳动,期间,厂里办板报搞宣传的任务落到了我的肩上。由于板报办得好,次年便我被当作黑五类家庭中可教育好子女的典型,推荐到郑州师范学校上大专,学的专业就是美术。1974年大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郑州国棉三厂子弟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在中学任教的后几年里,我经常白天被抽调到省里搞创作,晚上回到学校义务辅导美术组的学生,直到深夜才回宿舍睡觉”……
“我一直是在凭一个底层人的身份和力量、以美术创作的形式,与社会的颓风作抗争……”王刚说:“来自死亡的威胁,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人生与社会……其实,人一来到世上就注定了要面对死亡和生活,死亡的过程是短促的,它所能够涵盖的因素几乎可以确定,而生活的过程所要面对的因素却是无法确定的。但也却是这些无法确定的因素,促成和决定着人世间的各种价值取向及人生那一短促死亡的意义。”
“你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观的形成与完善,应不单是来自于你对曾历经的社会颓废之风的反抗,也更源自于你对底层民生大爱振奋的感动。而‘颓废’与‘振奋’、‘反抗’与‘感动’这两对矛盾体的碰撞出现,及完美的统一结合,才使得赖以表现底层社会精神(甚或说是基础社会精神)的那部分艺术潜能,在你的画笔下得以超常发挥。是这样吗?”对于记者先入为主、猜想试的分析总结,王刚却予以了肯定。
王刚说,有两年之久他曾在濒死的病痛中煎熬,两年时间里他想了很多,感悟了很多。其中包涵着真诚和惆怅,囊括着悲悯和迷惘,更感动着关爱和善良。
“那是1976年暑期,郑州市教育局组织他们到林县(今安阳林州市)写生,期间,他意外受了重伤——肝脏破裂。”王刚告诉记者,因为适逢唐山大地震,各个医院都必须留出空床,等待唐山运来的伤员,所以他没能入住医院,于是,也就在家中靠服中药疗养。当时其妻赵琳与之刚刚确定恋爱关系,却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身边,他不忍心拖累赵琳,说要分手,赵琳说要分手也必须等到他病痊愈了……
“与病痛抗争的两年里,我曾不止一次地回忆起自己幼年险些溺亡在深池中、在农场差点英勇牺牲在机井里,回味那种濒临死亡的感觉,进而思考起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王刚说,他也曾无数次回顾,师范毕业前夕,他们到林县尖庄公社为期4个月的采风时,一个同学患了重感冒,发高烧,他们寄宿的那家的大嫂看他身体虚弱,就把家里下蛋的两只母鸡杀了一只,给他补身子,“她家两个可怜的孩子闻到了香味,一边哭腔喊着妈妈,一边敲门,可大嫂就是不开门……那鸡肚子里有很多没长成的鸡蛋呢……农民的朴实、善良在我头脑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生活中无法确定因素,让我遭遇了社会颓风带来的心伤和迷茫,同时,在对抗颓风中又让我深彻地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底层的人间大爱。种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综合因素,决定了我后来的艺术审美观和艺术价值的取向。这一取向也便决定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努力方向”。
已经长满荒草的王刚作品老万-大地浮雕
已经长满荒草的王刚作品老万-大地浮雕
王刚行为艺术老万-泥土记忆
涅槃:画坛上打造精神“天国” “针眼里牵出庞大骆驼”
“达·芬奇画蛋并非徒劳。” 而王刚则称,画静物不仅仅是打基础那么简单,多年不断的画静物,让他找到了原始、古朴和永恒的美。
“为了深度挖掘那种原始、古朴和永恒的旷世之美,1985年我调到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院(中原工学院前身)任教后,更是加紧了对这些美的多维度探索。”王刚说,基于其自己灵魂里业已形成的难以抗拒的艺术创作冲动,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中搜寻到能从精神层面与静物相契合的美来,已成为他的艺术追求。作为艺术家和人民教师,他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们表现出来,以启迪社会,教诲人生,而多年来却一直未能如愿。
“我不心甘放弃。于是,从1996年开始我经常到安钢去画炼钢工人,寄希望于达成夙愿。但,直到1998年秋天以前却仍以‘失败’而告终” 。
1998年隆冬的一天,当王刚像往常一样,带着疲惫,乘车欲驶出安钢的大门时,一群衣衫不整的搬运工人跃入了他的视线。
“找到了,就是他们。”王刚立即呼唤着让司机停车……
此后,王刚便经常与农民工们“混”在一起,打成一片。
了解农民工,关爱农民工,代言农民工,表现农民工。王刚不断从千千万万农民工身上发掘出“静物的精神层面所潜在的东西”,继而形成了一幅幅令人沦肌浃髓,涤魂荡魄的惊世之作——《老万系列》……
“‘名表、豪车,奢华宅,阔绰男子骄躁自比神龙巡江海;金钗、粉黛、高跟鞋,轻浮女郎走路就像魔鬼敲棺盖’。不加任何联系,孤立地去理解这句顺口溜,给人的感觉也许只能博得一笑,但读过《老万系列》后,就会让人领悟到,其实,若干年后这些家伙一旦从坟墓里被拉出来,也便与脱去肉体和灵魂的‘老万们’无异了——把那些零碎的骨骼重新组装一下,当作标本立起来,包裹上褴褛的衣装,那么他们就是‘老万’,相反,将‘老万们’的骨骼豪华地包装一番,也甚或是将骷髅上歪戴个官帽,那么,‘老万们’也便具备了一副绅士或贪官的形象了。”记者关于“老万”几幅头颅画像的如此解读,王刚报以浅笑。
“算你看懂了,某些意义上来讲,这也正是我要通过表现‘老万们’向人们诠释的道理之一。”他说:“从根子上说,每个人都是‘老万’,希望媒体呼吁人们都来审读作品《老万》,借以反思我们自己。”
而在谈及对《老万系列》画作的自我评价时,王刚则称:“其实,对人性的深刻描绘,我现在绘画作品里所表现的精神层面的艺术境界,尚达不到我所追求目标的十分之一……绘画方式无法满足的一些艺术表现状态,我是带领学生们采用一系列行为艺术手段完成的,但即便加上这些,目前的状况离我的艺术追求目标也还是相去甚远的,所以我感觉我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
据了解,王刚先后带领学生完成的行为艺术即是曾被全国各大媒体报道过的“老万?泥土记忆”、“老万?大地浮雕”、“老万?大地丰碑”、“老万?大地之子的婚礼”、“老万?大地上的人”等创作。王刚以此形式呼唤全社会关注农民工,关爱农民工这个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生命集群。“这些由上千学生浑身涂泥扮成农民工,或在大地上雕刻出近百个巨幅农民工头像的气势宏伟壮观的艺术创举,曾几度引起海内外艺术界极大关注和高度赞誉……王刚空前地塑造出了美术界精神领域的一个‘天国’,自此,不断有海内外美术界的名家前来拜访王刚” 。
谈起本次展出和将捐赠的126件作品的创作成本,王刚的妻子赵琳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光材料费就相继花去了很多钱,“钱多是王刚的朋友们支援来的”。
王刚的朋友、著名画家石品告诉记者,王刚夫妇精神生活上非常富有,但物质生活却很俭朴,目前住的还是多年前单位分的80平方米的房子。
“耶稣不是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吗?王老师已经让富人的灵魂进过一回艺术领域的天国了,只要他愿意,他还真就能把骆驼牵过针眼呢。”王刚的朋友、资深媒体人张爱卿称:“上段时间有个老板来看过他的作品后泪流满面,愿意出一千万元买走他的新作《大黄河》,而王刚却淡淡地回答说:‘这画我已经捐给国家了。’其实,王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后人多留下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称:“王刚和‘老万’已成为当代艺术最具影响力、最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的杰出代表。‘王刚老万系列’作品内涵丰富,是一个立足河南本土、在全国和国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标引着我国艺术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在浮华喧嚣的当下,在社会转型期人与自然、道德与金钱冲突激荡的历史漩涡里,王刚以艺术家的良知、胸怀,致力于探寻艺术语言的视觉建构和精神表达,引发了世人的共鸣,唤醒了每个人的真诚。王刚的艺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敬畏生命,敬畏大地,歌颂劳动者,有助于弘扬主旋律,激发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其社会意义深远。”化建国称“王刚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他希望王刚的《老万系列》能够在艺术领域里带出“系列老万”来。
据悉,将于9月22日下午举行“王刚?老万系列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山大学等全国艺术界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将济济一堂,“对王刚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此项个案研究开启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篇章”。
另据介绍,王刚捐献的126幅作品在河南展览完毕后,将于10月15日至31日在宁波美术馆展出。此后,这部分作品将应邀到***各国巡回展出。“以此为契机带动河南当代艺术的发展并尽快进入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本报记者白润岱报道) (原标题:艺术家王刚:126件力作捐献国家 商业价值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