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汉7对父母放弃正规教育体系,“归隐”乡下自办“桃花源”式教育,一时间引发诸多争议。
实际上,放弃学校教育的现象并非今天才有,“在家读书”一直都有,最为知名的有郑渊洁之子,且现代“私塾”式的教育现象也层出不穷。
不过,非常规教育伴随的总是争议,支持者多处于对现行教育的不满,而反对者则认为“即便是社会教育还有不足,但放弃并不是好的选择,桃花源中的孩子不可能当一辈子隐士,终究要和社会接轨”,也有人认为“桃花源式教育风险太大,无异赌博”,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放弃义务教育的做法,是非法的”。
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并不一定在学校才能进行教育。据报道,在美国,“在家上学”的现象从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到2011 年,美国放弃学校教育,选择在家上学的孩子达200万。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配套措施,并且这种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接通的,随时可以转换。
那么,“桃花源”式教育在中国是否能够行得通?引起争议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是未来教育的一种方向?还是洪水猛兽般不可取的选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说:“‘桃花源式教育’忽视人的社会性和现代性,确实有一定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倒逼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让我们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
“桃花源”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北京晨报:放弃公共教育系统,自己教育孩子,这些年来争议颇多,您怎么看?
孟繁华:“桃花源”式的生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很多知识分子向往,也有可能实现。但是在现代社会,现代化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公民,人不再可能和社会割裂。教育也是如此,从教育意义上讲,不能朝小农时代私塾式、田园式的教育方向走,因为这样培养的人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北京晨报:支持“桃源式”教育的人认为,这样的教育对于保护孩子有益,可以使孩子少受教育弊端的伤害,是这样吗?
孟繁华:从保护孩子的天性上讲,确实可能有利,现行的教育模式也确实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但倘若为社会教育存在问题而完全放弃,其实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我个人来说,并不赞同。
孟繁华:信息时代更需要学校教育
家庭学习是否会使孩子和社会隔离?私塾式的教育能否替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体系是否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是要“通识教育”还是追求“博雅教育”……
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着父母,不同的认识也使得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人放弃公共教育,也有人拼命追求“名校”,其目的无非都是想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但究竟什么方法才是合适的?
孟繁华说:“学校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应试教育使得孩子疲惫不堪,单一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都走在独木桥上,对于发挥孩子的天性、个性、创造力等都不利。实际上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开始逐步改变。我觉得,正确应对的方式是努力去改善我们的教育,使它更加符合人性的发展,而不是完全避开它。”
“桃花源”看上去很美
北京晨报:“桃花源”教育,有人赞赏,也有人反对,应该怎么去理解它?
孟繁华:如何理解“桃花源”式教育,我想首先应该理解什么是教育?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本质是什么?一般来说,教育的功能有三个,第一,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让受教育者去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可贵。其二,启迪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懂得精神的价值。其三,建构人的生存方式,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一个人如何在当下的社会中生存下去,融入社会,符合社会的发展状况。这几个方面的作用同时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北京晨报:“桃花源”式教育无法完成这些功能吗?
孟繁华: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桃花源”式教育其实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可能会有个别的情况可以达到教育的这些功能,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在实现教育功能上,个人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很难与社会公共教育相比。
私塾式教育难适应现代
北京晨报:您觉得“桃花源”教育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孟繁华:首先,这种离开公共教育的方式,很容易忽视人的社会性,每一个人都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家庭式、私塾式的教育,缺少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和父母,还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和社会上各种人的交往,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都能充分地得到锻炼和体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
北京晨报:私塾式的、小规模的,几个学生一起,不能完成这种训练吗?
孟繁华:这就涉及一个现代性的问题,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人和社会的沟通交融远远大于小农经济时代,因此,那种小农经济时代的私塾式教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一个人的知识、眼界、思想等都需要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方式去训练。
个人教育难以应对社会挑战
北京晨报:您谈到现代性,现代性和现代教育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孟繁华:当然。一方面,现代教育模式本是基于现代性而产生的,培养的就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公民,两者息息相关。其实,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一个人要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力量的一分子、社会发展的推动者,而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需要通过现代教育来完成。
北京晨报:现代教育是否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完成?
孟繁华:现代教育不仅是内容的教育,也是方式、理念、思想等的教育。即便是内容上,学校教育也更容易和时代发展相适应,因为最新的知识、思想、理念等会更快地进入到教育之中。而我们知道,小农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并不快,不论是知识的更新,还是思想观念的变化都不明显,而且,农业时代的教育,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不是很大,只学四书五经、只学琴棋书画,所以不会对生产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理念,而且变化速度飞快,单独的、个人的教育很难应对社会中的种种挑战。
“桃花源”的意义在于反思
北京晨报:那么是否可以说“桃花源”式教育没有可取之处呢?
孟繁华:倒也未必,比如说,在保护人的天性上,确实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在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的状况下。但是这并不代表“桃花源”式教育是值得追求的教育方式,盲目追求“桃花源”式教育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北京晨报:那么如何看待“桃花源”式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关系呢?
孟繁华:我觉得“桃花源”式教育其实也是在倒逼现在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敦促我们反思现行的学校教育。现在的学校教育确实问题很多,比如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天性的压制,对个性、创造力、独立思维的束缚等。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满足多样化教育的要求。我想,“桃花源”式教育的重要意义应该在这里,而不是说欣赏这种教育模式本身。
“在家上学”并非主流
北京晨报:有资料显示,在国外,类似于“在家上学”的现象也很多,您怎么看?
孟繁华:特殊的现象永远存在,比如说一些特殊的情况,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等,但是在任何国家,这都不是主流,按照比例来说,都是极少数。并且个人的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一系列的社会环境、体系配合,对于教育者的要求自然也不低,不可能大范围的适用。
北京晨报: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发达,个人获得教育资源并不难,“桃花源”式教育是否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可行模式?
孟繁华:恰恰相反,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可能一个人很容易在网络中获得信息,但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体验、感悟却不容易从网络上搜索到。而且因为信息太多,反而可能会更难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信息时代,要跟上社会的脚步,更需要专业的学校教育。
北京晨报:也有人认为,现代教育注重通识教育,而个人式的教育更容易实现博雅教育,是否如此?
孟繁华:现在我们的教育模式确实在很多方面不足,事实上,现在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天性、个性等方面的教育。而且,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并不矛盾,不存在只能重视一个的问题。通识教育毫无疑问是需要的,在这个之上,追求博雅教育当然也没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去此适彼,而在于如何努力推动我们的教育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更加彰显人的个性,而非压制。(原标题:私塾能否成为桃花源?学者: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孟繁华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2013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