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民调显示公众文物保护观念在升级

2018/8/31 18:59:08 点击数: 【字体: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有着多重意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4%的受访者平时会关注与文物有关的信息,77.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保护文物的意识。90.2%的受访者想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知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65.2%的受访者呼吁不破坏文物并及时制止破坏文物行为。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2.3%,90后占26.5%,80后占51.1%,70后占14.0%,60后占5.1%。
  
  83.4%受访者关注与文物有关的信息
  
  在郑州工作的高宝鹏是个旅游爱好者,到一个城市旅游喜欢先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看到一些书法字画、典藏古迹就觉得很有历史感,通过这些东西能了解这个地区的发展历史”。此外,高宝鹏十分迷恋古建筑,他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
  
  北京某高校考古学专业学生彬彬(化名)觉得身边人对文物的了解和关注度在增强,“以前周围的人知道我学考古后,就让我给分析家里收藏品的价值,感觉那时人们对文物的关注和了解比较浅。现在大众对文物的关注更深入,一些展览大家也愿意去看”。
  
  调查显示,83.4%的受访者平时关注与文物有关的信息,其中23.1%的受访者非常关注。74.5%的受访者认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73.4%的受访者认为文物展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52.3%的受访者认为文物是文化瑰宝,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文物保护和国家发展轨迹相结合,文物保护工作有助于彰显国家的民族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形象。过去人们对文物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历史性的层面,其对象主要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物品,在收藏的基础上或加以研究。”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师唐淼向记者介绍,“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式出现于国务院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这则通知体现了“文化遗产”相对“文物”来说,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和提升,同时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了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物则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保护的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警示类遗产等文化遗产都没有被明确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范围中。
  
  调查中,77.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保护文物的意识。
  
  在北京某旅游公司工作的陆飞(化名)对记者说,看到一些破坏文物的新闻,他会觉得气愤。“比如前段时间看到要在古迹上开民宿,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样会破坏文物”。
  
  “近些年文物保护方面的电视节目有了一些变化,从一开始多关注文物收藏,展现文物的经济价值,发展到更多地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唐淼认为,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看到,大众对文物的认知在不断地成熟发展,基本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90.2%受访者表示想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知识
  
  “我曾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文物修复,说现在有的地方虽然有了文物修复保护的意识,但缺乏正确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物不能着水,但是修复人用水来清洁文物。”陆飞说。
  
  彬彬认为,应协调好文物保护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盖房建楼有可能就会破坏一些古建筑”。
  
  关于文物保护的难点,调查中,68.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缺少系统性的保护措施,64.8%的受访者认为公众文物保护的意识不够,55.8%的受访者觉得目前文物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41.1%的受访者觉得目前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不强。
  
  唐淼对记者说,许多不可以动的文物是地上建筑或地下埋藏,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典型的一个问题是土地资源的矛盾,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在发展的过程中,文物保护的紧迫性逐渐被认识到”。
  
  北京男孩刘硕(化名)的家人喜欢收藏,从小他就了解到一些文物的知识。“以前跟着家里人看了不少收藏类节目,这几年文博类节目很火,这些节目形式挺新颖的,感觉也会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物”。
  
  调查中,90.2%的受访者表示想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知识。
  
  “不能让大家觉得文物离自己很远,觉得文物保护是专业人士做的和自己没关系。”彬彬希望在专家和普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对话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和文物保护知识。
  
  关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65.2%的受访者呼吁不要破坏文物并及时制止破坏文物行为,60.0%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57.1%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主动学习和了解文物保护的知识,50.5%的受访者建议借助形式新颖丰富的活动多宣传介绍文物保护知识,30.0%的受访者建议人们多参与文物保护的活动。
  
  唐淼介绍,目前国家推出了许多举措来增强公众与文物保护之间的联系。“如2008年开始推行公立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还有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把遗址展现给公众的同时又给公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解决了现代生活和遗址保护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但是唐淼指出,文物保护工作如果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而没有公众参与,不仅负担非常大,而且很难做到可持续。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文物保护团体、民间组织和企业开始进入到文物保护领域中,还有一些流散于民间的传统建筑,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去’认领’。”唐淼建议,通过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文化遗产精神的普及,来提升个人审美情操,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他还表示,我国常以“公众考古”的方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在野外发掘等过程中让公众参与了解,但是其辐射面比较有限。“许多发达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较为成熟,采用‘公共考古’的模式,让社区的人参与考古资源的管理”。
  
  唐淼认为,未来需要探索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有益于公众参与的文物保护方式。“文物保护涉及国家民族的利益,如果能在文物保护和公众之间建立起最直接的情感纽带,会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礼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