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丰富多样的展览将持续3个月,免费向市民开放。其中,主展场所在的建筑由曾经亚洲最大的粮仓――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建而成。
由于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等原因,民生码头曾一度淡出人们视野。但如今,作为滨水空间的一部分、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重要的节点,这里即将成为浦东文化艺术的新地标。借此艺术季,工业遗产也展现了新的生机。
在世界各地,城市工业遗址适应时代变化、焕发新活力的案例并不少,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钢铁厂成“百变”公园,别有一番风味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区的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利用原梅德里希钢铁厂的遗迹建成。该厂于1903年投产,本是高产量的钢铁企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1987年正式关闭。随后,将其拆除还是保留成为了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选择。
最终,城市选择对这个工业遗迹予以保留,并赋予其新的功能,在景观美学意义和生态特质上加以强化。1989年,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政府机构在房地产基金的支持下购买了钢铁厂的用地,组建了开发公司;杜伊斯堡市则调整了规划,将用地性质转化为公园用地。这样,该工厂改造项目就被纳入到“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绿色框架”主题下的景观公园系统中。1991年彼得・拉兹事务所提出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方案获得了青睐。经过3年的改造,1994年夏,公园首次对公众开放,好评如潮。
近年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因突出工业文化的价值、注重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保护与利用而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首先,整体厂区采用了“博物馆模式”保留改造。设计师对各种由炼钢高炉、煤气储罐、车间厂房、矿石料仓等独立工业设施进行全面保护,结合区域内的铁路、道路、水渠、绿地等开放空间,保留了钢铁厂的整体面貌。这一做法向公众呈现了工业生产的综合形象,映射了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便于其日后作为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巨型博物馆,开展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活动和展览。
其次,对于厂区中心的煤气储罐和料仓花园,设计师进行了“体育休闲活动模式”的改造。其中,潜水爱好者获得了煤气储罐的“使用权”,向气罐内注入2万立方米的水后,将它改造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成为了潜水爱好者们的“圣地”。而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则被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料仓的顶部设计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步行道,与旧铁路系统改造成的“铁路园”的高架步道系统位于同一标高,构成园区的步道系统。此外,设计师还在“料仓花园”的北侧设计了专供儿童游戏的滑梯、绳索等设施,给儿童开辟活动空间。
另外,原来厂区内的中心动力站、鼓风机房综合体、1号高炉铸造车间则变身为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中心动力站作为厂内原先最大的建筑物被改造成多功能大厅,用于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会议、音乐会等大型公共活动。具有“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拱形窗和墙身装饰的鼓风机房综合体也被改造成为举办艺术、文化活动的场所,德国一些公司尤其喜欢在那里举行庆典和产品发布会。其中的原鼓风机房更是被鲁尔区政府相中,成为举办鲁尔区每三年一次的庆典的专用剧场。1号高炉的铸造车间被局部改造为拥有1100个活动座位的夏季露天影剧院的舞台,露天场地上加建了轻钢支架玻璃棚后,变成了举办音乐节的绝佳场地。
可以说,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景观公园不再是冷冰冰的“钢铁森林”,一下子离市民生活近了许多。相比于其他自然公园,人们在这个精心设计的工业遗址休闲游览、看表演、参加体育运动,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以文化为招牌,港口助力重塑城市形象
阿尔伯特港是英国利物浦地区最大的港口,在19世纪中后期,该工业区曾为英国海上贸易作出重要的贡献。但19世纪末期开始,英国海上贸易衰退,制造业经济逐步转移到交通更为发达的地区。伴随着制造业水平下滑、城市居民外移、新型产业升级等诸多社会问题,原有的阿尔伯特工业区范围内的失业率不断上升。不过,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开始正视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开发,阿尔伯特有了新的机遇。
随后,政府“牵线搭桥”,学者积极探讨,市民大力支持,专门成立的发展公司负责改造运营,阿尔伯特港开始重新焕发活力。各方一致认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问题是去研究历史建筑新时期的新功能,也就是说,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遗产的价值。由此,阿尔伯特港主打文化牌,借由老工业区的历史与背景,融入利物浦的文化与艺术,形成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创意园区。
第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原先的船坞D区被改造为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于1980年对外开放。博物馆有四层,收藏了许多关于移民、二次大战和造船业历史的展品,用大量图片生动地讲述了利物浦的航海历史故事。此后,这里定期会举行主题展览,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2007年,海事博物馆的第四层里设立了国际奴役制度博物馆,大胆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利物浦在奴隶三角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展示了非洲、南美、美国、加勒比和西欧的奴隶制度和贩奴贸易,引起了一定的轰动。
其次,引入新的文化产业置换原有功能。依靠引入重量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阿尔伯特港得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复兴。1988年,负责港口改造的发展公司通过与英国著名的泰特艺术集团合作,在阿尔伯特船坞C区设立泰特利物浦艺术馆,由此极大地提升了船坞区的艺术品质。泰特利物浦艺术馆的旧房改造,也给后来入驻的展馆提供了优秀的蓝本。世界知名的“甲壳虫乐队”纪念馆、格林纳达电视台等一批具有利物浦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入驻也提升了阿尔伯特港文化旅游形象,使其更具活力。
除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修复和保存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阿尔伯特工业建筑特色的改造。例如,将船坞原有的泵站改造为泵站酒店,高耸的烟囱和塔楼为宾客带来别样的工业氛围住宿体验。原美泰玩具港的厂房内部改造中,则未对厂房内墙重新处理,而是让儿童游乐空间的主题与工业建筑的气氛相呼应,使火车轨道、游乐管道等设施融入原有的工厂氛围。“甲壳虫乐队”纪念馆利用原有的船舱结构改造为简易的舞台,只对部分吊顶与灯光系统进行重新布置,但是对内部功能流线进行了重新组织安排,便于日后的市民活动。在泰特美术馆的厂房改造中,建筑师通过隔墙的布置和楼板的改动,组织展览空间,加长了参观流线,使其符合新的展览需求,并对其餐饮区进行简单改造,创造舒适的餐饮环境。
随着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这些年来,利物浦政府将阿尔伯特港的保护范围逐渐扩大,将历史船坞保护范围扩大到商业中心区域,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为塑造利物浦城市形象提供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