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佳霖
4月12日,经过两天的评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25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等10个项目入选。27年来,该奖项成为考古界公认的“奥斯卡”,这次的入选项目也是2016年度我国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示了当今考古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史前考古发掘成果显著
与往年相比,今年入选的项目呈现许多新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史前考古发掘成果显著,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参评项目都具有很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巍说。
记者发现,在25项入围项目中,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均有4项,其中旧石器时代有2项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有1项入选,为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正如王巍所言,这些参评的史前考古项目发掘成果显著。比如鸽子山遗址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其发掘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地区建立了距今1.2万年至5000年,即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的文化演化序列;再如牛坡洞洞穴遗址,首次在贵州区域内的以细小打制石制品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识别出细石器制品,为探讨贵州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等提供了研究方向。
在评审专家看来,其他5项未入选的史前项目发掘意义也很重大。备受公众关注的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展示出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和内部墓葬、祭祀遗迹等营建的全过程以及功能的分区情况。墓葬中发现玉龙、玉璧与石钺的器物组合,表明战争是促进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西藏尼阿木底旧石器遗址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具有确切地层和年代的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生活于青藏高原的最早记录,填补了西藏地区史前历史和考古研究的空白。湖南沅江赤山岛旧石器遗址与西洞庭盆地旧石器遗存出土了石制品近1000件,基本涵盖了从石料搬运、加工、使用到废弃的全过程,为探讨古人类原料开发利用策略、石器生产技术链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4项手工业考古项目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反映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重要遗存有7项入围,其中陶瓷窑址有3项,多于往年,冶铸遗址更是多达4项。经过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3项入围陶瓷窑址皆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等冶铸遗址同时入选。这是近年以冶金考古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研究持续加强,科技考古不断发展,多单位、多学科通力协作的结果。
“近几年,陶瓷考古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土器物的分析研究加强,而且更关注窑址的布局,使得我们对古代手工业的管理组织形式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指出。
记者在终评会上发现,各窑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自然是项目负责人汇报的重要内容,比如固镇宋金瓷窑址出土的北宋细白瓷,胎体致密度高,釉面莹润光匀;出土的金代瓷枕,在造型和装饰上均独树一帜。同时,窑址的基本格局、面貌也都在汇报中得到全面呈现,比如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汇报人郑建明介绍,该窑址窑场以龙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由窑头、窑床、窑尾排烟室、窑门等构成。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次品堆积,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房址、釉料缸等。
而入选的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的发掘,同样取得多项突破:通过对这一明清时期遗址的全面调查,确定当地采用“以矿就煤”的生产模式;通过对遗址中心部位冶炼平台的揭露,完整复原出冶炼场址的功能结构布局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表示,该遗址的发掘还使我们对古代手工业场址的功能分区、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工人的生活以及生产力状况都有了重要认识。
科技助力 注重公众参与
近年来,科技手段运用和公共考古成为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趋势。王巍甚至戏言,没有新科技助力和公众的参与,都让人怀疑考古工作没有做到位。
可以说,入围项目均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相关科技手段。宁夏鸽子山遗址项目负责人彭菲介绍,该遗址发掘全程采用全站仪结合EDM-mobile软件,应用Trimble掌上电脑、三维重建等数字技术全面收集记录相关信息。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项目负责人郑建明表示,遗址大量使用地面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记录,并重现了整个窑厂的使用与废弃过程,同时利用侧扫声呐等技术手段,对后司岙区域湖底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也为内陆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经验。
公众参与也是十大考古新发现着重强调的内容。从入选的项目来看,公众考古理念在考古学界越来越得到普及。比如入选的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发掘之后,发掘单位很快筹办了“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展示出土的近100件文物,让观众近距离了解遗址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配合展览,推出了《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精粹》图录,以及《考古·古港——上海青龙镇的发掘与发现》等相关普及读物,将考古成果积极和社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