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对文化要“敏感”一些

2017/2/8 10:17:25 点击数: 【字体:

  日前,有消息说,韩国拟将匾额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遗。中国作为匾额的发祥地,这则消息多少让国人有些五味杂陈。

  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先申遗,近些年出现过若干次,“江陵端午祭”“暖炕技术”“拔河”等,都曾引发广泛关注。申遗并不是排他性的专利,更不是与他国争胜的工具。哪怕同源的文化,只要是渗入民族根脉的文化物件或风俗,不同国家可以先后申报,都值得尊重与保护。

  但这些看来不甚宏大的生活化风物也足以在文化遗产名录中登堂入室,对我们倒是一个提醒。我们需要增加对文化的“敏感”度,能准确地感知到文化的内涵。

  就匾额而言,我国近些年认识虽有提高,但恐怕还尚未达成“亟待保护”的社会共识。笔者前段时间走访安徽龙川的胡氏宗祠,祠堂里一块明代文徵明题写的“世恩堂”牌匾,竟一度被村民当作床板;而正是如此,才免遭被毁、遗失,保留到今天,令人啼笑皆非。据了解,清乾隆以前保存完好的匾额几近绝迹,对比过去“无门不匾”的盛况,无疑是尴尬的。我们在匾额文化上应当有所作为,提高整体的认识水准,制定更加系统、完善的保护方案。

  对文化要“敏感”一些,就是能准确地圈定出“这是文化”,并有意识地加以保护。今天当然不会再犯把匾额当床板的糊涂,但对文化的“敏感”是否足够?齐齐哈尔曾把古建“将军府”移出,后来又要搬回;济南把老火车站拆除,如今又希望重建。新加坡连华人婚嫁的礼饼都纳入了非遗保护,还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文化风物被我们漠视?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如今需要一场深入社会肌理的文化启蒙。前段时间有消息说,中日韩三国专家建议共同为筷子申遗。有人疑问,“筷子”也算文化?筷子当然只是饮食工具,但也凝聚着民族文化与情感接续。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如今更需要细嚼慢咽文化层面的累积沉淀,这也是一场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界定。筷子、节气、牌匾等,这些司空见惯的文化细节,勾勒出了民族个性的样貌,近些年它们从“用品”变成“文化”,从“平常”变成“雅致”,正体现出社会认知水准的抬升:对文化价值的认定不能遗忘细密深邃的角落。

  我们对文化的神经还需更加“敏感”一些,打捞出更多的文化遗存,哪怕它们并非宏大浩瀚,只要承载一段历史风情,就理当有展露风华的机会。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