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艺术司召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北方昆曲剧院等单位的京内外专家,就2016年中国戏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态势,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深入研讨。
戏曲发展呈现繁荣态势
专家们认为,2016年,文化部立足“十三五”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本扶持工程、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戏曲振兴工程、“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等一系列重大创作扶持工程,增强了戏曲创作的原动力,推动了戏曲创作的发展。同时,文化部在“十三五”时期实施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2016年6月,确立了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学员129名。国家艺术基金以新机制和新办法,推动文艺创作,特别是戏曲创作的效应凸显。全国各地文化主管部门从加强保护传承、推动艺术创作、支持演出、优化创作生产条件、支持当地艺术院团发展、健全当地戏曲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戏曲普及教育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制定相关制度,提出具体措施,地方戏曲的发展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强劲的支持。
经初步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系统重点排演剧目共392台,其中戏曲179台,约占总数的46%,和前些年相比呈现出繁荣态势。一大批作品以及一系列重要戏曲活动,如,“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等平台多维度组织和呈现,集中体现了戏曲创作的活力与实绩。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安葵认为,不少剧目确实达到了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目标,很多剧种都体现出这种前进态势。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57台参评文华奖的作品中,戏曲占25台,涌现出秦腔《狗儿爷涅槃》、粤剧《梦红船》、湘剧《月亮粑粑》等一批剧种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在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全国4个昆剧院团的7台优秀剧目演出了11场,展示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新成就。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经典意识普遍增强
专家认为,2016年,在整个文化界作风和文风转变的时代氛围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戏曲创作和表演成为强大的主旋律。比如,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汇集来自31个省区市的 31 台剧目,剧目均来源于基层戏曲院团,绝大多数是县级院团,包括 3家民营院团。湘剧、豫剧、评剧、山西地方戏、福建地方戏等纷纷组团来北京展演,各自展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生活气息,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马云华认为,“除了在国家平台上的精粹展演,这些年地方戏曲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认为:“2016年现实题材创作的水平明显提升了。十一艺节上各地的现实题材剧目,已经在整体上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说明近些年来现实题材新剧目创作突破了一个重要的瓶颈,逐渐找到了自己跟传统戏曲表现艺术手法相融合的渠道。豫剧《焦裕禄》、淮剧《小镇》、商洛花鼓《带灯》、滑稽戏《探亲公寓》等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关注当代社会的焦点问题。在历史题材领域,以京剧《伏生》《康熙大帝》、晋剧《于成龙》、琼剧《海瑞》等作品为代表,注重把握历史人物和时代精神的深层契合,同样显示出整体水平的提升。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评章认为:“这些剧作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表现出我们对生活、历史、对人本身的深刻观察。”
专家认为,2016年,在戏曲市场整体活跃的态势下,颇受青年观众喜欢的小剧场艺术表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柯凡认为,这一方面有助于戏曲舞台艺术的多样化探索,另外也为青年人才和观众群体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第二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戏曲优秀节目汇演”、昆越赣粤四曲同台合演《追梦人》等活动,集中展示了小剧场艺术的魅力和当代戏曲艺术发展的独特风貌。
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提升
专家认为,目前在上下齐心整体推进戏曲繁荣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要全面贯彻中央精神,以扎实措施落实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要求,仍然需要艰苦努力。专家呼吁,应该重视政策贯彻落实的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等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地推进戏曲艺术真正能够惠及更多基层的普通观众。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副处长许浩军认为,2016年政府部门在营造戏曲健康生态和加强扶持引导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但是要充分释放政策的能量,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督导,促进戏曲工作的机制化、常态化、普及化。
2016年,纪念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活动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汤显祖的文化活动已经呈现出政学商艺术等领域共同关注和助推的景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建议,应该进一步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关注有关汤显祖戏剧的海外传播和学术成果。
2016年,有关戏曲评论的组织、培训工作受到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的双重推动,在活跃戏曲生态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文化报社评论版主编杨晓华认为,在保持当前戏曲评论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戏曲理论的开拓和研究,以解决实践中的深层次和共性问题,同时为戏曲评论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北方昆曲剧院编剧王焱则认为,应该从院团内部,通过机制化建设,推进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促进创作和演出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