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论“互联网+”博物馆的信息服务

2016/10/24 17:35:52 点击数: 【字体:

  引言
 
  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人类及环境遗留的有形或无形文化遗产,并利用产品的科学性、历史性或艺术价值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等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博物馆成为人们扩大视野、满足审美享受、培养生活情趣、接受重要信息的场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明传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从而使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渐提高到绝对重要的地位。
 
  2008年起国家决定对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政策,朔城区马邑博物馆于2012年4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经过四年的时间,参观人数逐年增长,观众群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往马邑博物馆的观众多以观光客、文化爱好者为主,而现在的参观人群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观众比例逐渐上升,从中可知博物馆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文化象牙塔,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国家文化资源的日常休闲场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如何以人为本,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博物馆如何突破实体博物馆的限制,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而信息化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1  互联网+博物馆信息服务特点
 
  “互联网+”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信息化或数字博物馆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中,我们通常思考信息技术能如何为博物馆服务,如何利用技术全面提高业务能力,而“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思维重新看待博物馆,重塑博物馆的部分形态,与数字博物馆不同的是,“互联网+”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
 
  1.1 网状的信息链接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在于拉近了人与信息的紧密程度,使智能化设备端变为信息化的纽带,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系统的连接器,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化服务。
 
  博物馆的藏品大多放置于展厅和库房,其附带的数字化信息又多半存储于机房,观众难以获得全面信息,智能移动终端的运用对博物馆教育和宣传打开了一扇大门,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博物馆信息以最快最便捷的形式传递出去,在展览展示、教育活动、观众互动、社交、网络等方面提供一个便捷平台,实现与观众“零距离”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成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博物馆的信息将被彻底激活。以马邑博物馆为例,它于前两年相继在网络上提供高清藏品影象资料,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刹、雁鱼灯等;马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近期已建成网上服务项目,观众可对两万多件藏品、资料进行在线查询。
 
  1.2信息服务一体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关注信息服务一体化,通过服务与服务,设备与设备,线上与线下的串联,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用户粘性,适应长期运营和发展。
 
  对博物馆而言,这种模式也很适合。博物馆具有良好的上下游产业链——展览、新闻、交通、旅游、社教,出版物、文创产品等,也拥有非常优质的用户群——文化爱好者,学生、旅游者等,消费特征各不相同,这些元素为我们的“互联网+”提供了具有想象力的构划空间,以马邑博物馆来说,最大的用户入口是每年十多万的线下参观者,我们可以做反转操作,将线下用户吸引至线上注册,根据分众类别,引导完成参观、讲解、纪念品购买、学习、分享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体现信息服务一体化。
 
  2 “互联网+”博物馆信息服务内容
 
  下面以博物馆网站和微社交为例,探讨博物馆运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情况。
 
  2.1博物馆网站
 
  2013年马邑博物馆也建成了自己的网站。它大致为公众提供以下信息服务:
 
  1、 博物馆概况
 
  主要包括博物馆简介、机构设置、参观指南等。博物馆简介包括博物馆的性质、建馆历程、藏品及陈展介绍等情况;机构设置主要包括博物馆的基本构架及各部门职责;参观指南包括博物馆的地址、联系方式、交通路线、参观时间、参观路线、预付服务、平面图等。
 
  2、新闻动态
 
  主要包括博物馆新闻和国际、国内文博信息。特别是博物馆近期展览和活动内容大多放在首页最显眼位置或以滚动形式播出,以引起参观者的注意。
 
  3、馆藏精品
 
  博物馆藏品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博物馆中的大量藏品,由于受展出空间或保护条件限制,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展示,而互联网、多媒体的应用,使得大量未展出的藏品,通过博物馆网站得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出。如国家一级文物法华群塑,通过网站的形式,使更多的线上观众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了这件艺术瑰宝,从而更好的了解马邑博物馆的展品情况,
 
  4、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主要包括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常设展览大都是博物馆固定陈列在网上的重现,临时展览则是对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进行内容介绍。除此之外,马邑博物馆网站提供虚拟浏览,极大程度满足了线上参观者。
 
  5、教育培训
 
  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专题讲座、学术动态等内容。如马邑博物馆在其网站上设置了全文检索功能,参观者随意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网站中所有与之有关的全部信息。专题讲座是在网站中登出近期要举办的讲座主题与内容;学术动态则包括博物馆专家介绍、知识解答等内容。
 
  6、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主要包括留言板、论坛、博客、网上调查、趣味问答等,通过网络与观众进行信息交流,并以此对博物馆工作进行改进,通过这种信息反馈渠道,可以使博物馆与公众交流,提高博物馆信息服务质量。
 
  2.2 微社交与运营
 
  运营是“互联网+”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了对用户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很多博物馆已先期将活动预约及与参观相关功能转移到APP或微信公众平台,只在现场留少数人工服务,促使参观者下载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形成了大量从线下转线上的用户转化,还可加入活跃度较高的纪念品商店,在线购买或获取折扣吸引用户加入。
 
  博物馆线上服务活跃度是博物馆在线系统乃至互联网运营的重要课题,如建立博物馆特点的微社区,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吸粉,同时可与学校联动,通过APP设置教学频道,使展馆成为科学教室,成为学生们了解历史的学习平台,并通过设置一系列答题及有奖问答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和老师的加入。马邑博物馆开放了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了语音导览、视频欣赏等栏目。语音导览为观众提供了马邑博物馆全部常设展览的语音讲解。智能和人性化的导览设计成为微信公众平台吸粉的最大利器,通过这种营销方式更好的促进了马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 博物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它不仅成为博物馆展示宣传的新途径,也是博物馆拓展教育功能、提供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利用互联网覆盖广、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更好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一体化,而博物馆信息服务也呈现以下趋势:
 
  3.1信息资源数字化
 
  据考察,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纷纷开始将信息技术与博物馆业务相结合,开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博物馆依托技术,将大量的藏品、展览信息、文化产品、讲座等观众感兴趣的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三维展示等方式发放到各个网上平台,供观众浏览、使用。
 
  3.2 服务对象社会化
 
  随着我国公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诉求发生了变化,博物馆不再仅是为参观者提供实地考察的场所,也成为公众间了解多元文化的载体,博物馆信息服务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信息资源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信息资源体系。
 
  3.3服务方式社会化
 
  现代社会进入了多元化的阶段,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更为强烈的自我需求,年龄、性别、职位、生活经历、爱好的不同使公众对博物馆有不同的需求,每个人关注的内容和希望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同的,博物馆针对不同的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服务成为一种趋势,这就迫使博物馆继续在信息服务方面有所改进、提高。
 
  3.4服务内容综合化
 
  随着公众对文化需求的提高,博物馆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观众不满足于简单的参观游览,需要博物馆为其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而网络为公众充分了解博物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如在藏品方面,为观众提供图文和三维展示;在宣传教育方面,提供远程学习、在线讲座、视频等。
 
  3.5 服务手段多样化
 
  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手机、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兴工具应用于博物馆信息,手机导览服务方式多样化,借助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方式,为观众提供展览展品查询、参观路线查询等一系列现场辅助导览及远程教育服务功能,把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起来,使信息资源一体化,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结语
 
  “互联网+”能帮助博物馆延伸基本的社会职能。一方面,互联网新技术的使用加强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将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公众教育的平台,让更多的家庭可以借助网络从博物馆汲取知识。而虚拟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实体博物馆面对的机遇,而非冲击。蒙娜丽莎几乎人人皆知,但每天还是会有成百上千的人跑到卢浮宫一饱眼福,因为博物馆那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只能实地感受,所以说,博物馆技术不管怎样发展都应该以物为主,隔着屏幕的体验不如走到博物馆亲眼看更加真实。希望便捷技术的应用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面对面与历史对话。
 
  “互联网+”是未来马邑博物馆发展的方向。马邑博物馆使用新技术手段的终极目标在于最大限度、更大范围地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让全社会了解、认识马邑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更好传承和发扬马邑文化。
 
  参考文献
 
  [1]相娜。互联网时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4.3.15.
 
  [2]郭萍。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J】。武汉文博 2011(2)
 
  [3]孟庆金。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合作工具【J】。中国博物馆 2014.3.
 
  [4]吴晨生。数字博物馆与信息设计【M】。兵器工业出版社 2013.6
 
  [5]祝孔强。文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与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3)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网-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