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徽州地区西递村清代民居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徽派民居代表作
□□金磊 苗淼 陈鹤 文/图
近日,“敬畏自然 守护遗产 大家眼中的西溪南——重走刘敦桢古建之路徽州行暨第三届建筑师与文学艺术家交流会”在黄山市徽州区的西溪南镇启动。由于建筑师与文学家的参与,使得这次活动不仅是展示建筑师乡土设计社会责任的实践,更是让文化、教育、旅游在古镇民居中“复活”,找到新创作体验的当代乡土之行。
包含历史与创新的“学术之行”
在中国20世纪建筑先贤榜上,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吕彦直、童寯堪称建筑“五杰”或“五宗师”。“南刘北梁”之说源于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当年法式部聘前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梁思成为主任,文献部聘前中央大学建筑学教授刘敦桢为主任(后来成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创始者之一)。朱启钤说:“两君皆为青年建筑师,嗜古知新,各有根底。就鄙人闻久所及,精心研究中国营造,足任吾社衣钵之传者,南北得此二人,此可欣然报告于诸君者也。”
1952年12月,刘敦桢率团队考察西溪南诸地的建筑遗产底蕴,开启了当代中国建筑尊重传统文化的前奏。这不仅成为一个时代的心声,更成为有特殊价值的遗产。看建筑其意义不止于建筑,其引申的内涵,或许是此次“重走”活动的价值。对此,相关专家的发言让人感触颇深。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本次活动比2006年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活动的跨界面更广,凝聚了一批建筑、文博、文学、摄影界人士。他说:“保护文化遗产之路很漫长,但要坚定地走下去。中国文化遗产日的诞生与民众保护文物的行动密不可分。文化遗产强调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要将祖先的文化经由我们的手,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就应打破行业界限。”
参加过3届建筑与文学交流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表示,这次活动更有利于开展向20世纪建筑大师学习并普及公众建筑文化的工作。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在“土人学社”“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后表示, 该项目从发现、选址、定点乃至建设的全过程,都始终坚守着建筑遗产传承的思想,遵照刘敦桢当年对民居考察的理念。因此,西溪南村的荷田里酒店充分体现了尊重传统并使之融入当代设计元素,从而成为不仅受到游人欢迎,更让业界感到这是一个能够讲述中国设计教育的课堂,用设计去链接过去与当代是建筑师的坚守与追求。
找寻设计生态的“启蒙之行”
考察是此次“重走”活动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专家们从当年刘敦桢考察的西溪南村出发,立足点是考察徽州民居,为了在生生不息的民居文化中,找寻到对当下有价值的设计生态与灵感。
2016年正值刘敦桢完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住宅概说》发表60周年,重读该书感受到的不仅是为民设计的住宅说,更有服务当代乡土设计与村落遗产保护的诸多启示。刘敦桢指出:“大约从对日抗战起,在西溪南诸省看见许多住宅的平面布置很灵活,外观和内部装饰也没有固定格局,感觉以往只注意宫殿陵寝庙宇,而忘却人民的住宅建筑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为期3天的考察,建筑师与文学家的足迹遍布西溪南村的老屋阁、绿绕亭、果园,唐樾、唐模、歙县古城(许国牌坊、徽州府衙)、潜口民居乃至世界文化遗产西递等,实地了解并发现了文化遗产项目的状况乃至乡村遗产保护的问题。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是徽州明代汉族民居建筑群,1982年5月,文化部文物局(现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集中保护,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85岁高龄的刘叙杰手持当年其父刘敦桢的考察测绘文稿,逐一对照,且不时与中青年学者探讨各幢建筑在断代上的异同点。据了解,他本人20世纪80年代曾亲率学生测绘,成功搬迁方文泰宅。
挖掘新传承模式的“探索之行”
这是一次以纪念中国20世纪杰出建筑师为主题的“重走”活动,无论从田野考察、古建筑测绘乃至分析研究报告的出版与传播都体现了当代建筑科学的方法,因此传承中国20世纪建筑家的设计研究思想不仅是迫切任务,也是为了探讨一种新的传承模式。
在中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强调“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下,如何避免城乡记忆消失、如何避免城乡面貌趋同是个大问题,所以有效阐释文化遗产,以开放性、国际化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因此要在挖掘、展示、表达上下足功夫。将建筑遗产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就是要营造创新性的场所,就是要在传承与创新上持续发力,政府及各方学术机构要扶植此类专业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