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浙江省问计会聚台州市黄岩区参加专题研讨的省内外专家。6月3日,在由浙江省委、省政府组织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呼吁:历史文化村落里蕴含着祖先留下来的众多宝贵财富,在避免“劳民伤财”或“自生自灭”、避免“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中的雷同性危机。
2015年年末,浙江省确认的历史文化村落共有1237个,但目前这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现状却千差万别。有的村落全村旅游收入已经达到1亿元,也有的村落三年建设期满绩效评估不及格。
记者从浙江农林大学王景新教授团队的《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持续发展调研报告》中了解到: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所有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中,有文物保护级别的4357处,其中375处为国家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89个属于国家级。
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就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其中。从2012年至2015年,浙江先后批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建设村和一般村共779个。
调查显示,浙江各地已经探索出一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方式。例如,龙泉市溪头村用不足700万元的投资,完成了其他村要花费数千万元的修复、保护等任务,成为浙江首批美丽乡村;兰溪市诸葛村抓住先机发展古村落旅游业,2015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1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浙江全省累计完成古建筑修复6889幢,建筑外立面改造1721幢,古道修复82公里。由浙江理工大学等两个团队完成的调研报告表明,浙江省首批4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大多数村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三年建设预期目标。
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千村一面,缺乏工匠与工匠精神的困境,也让一些问题暴露无遗。温州市文成县九都村因为建设落后等原因成为唯一一个评估不及格村。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郑卫就“千村一面”的问题提醒政府部门,要警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中的雷同性危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陈易也提到,村落本身的城镇化倾向,使城镇型的规划布局与建筑形式成为广大村落的模板。
作为在黄岩开展了多年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非常反对屋顶色彩五花八门、欧陆风格照搬照抄等毫无地方传统风貌的建筑。在他看来,这样做只是满足了外来游客的猎奇心理,削弱了历史文化村落的内涵和品质,导致“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同时,他还认为,历史文化村落作为公共资源,不能因为市场资本的介入而成为私人俱乐部,这样有悖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再生的目标。
“有些地方为了赶工期和省造价,在选材和施工上以次充好,施工潦草,还有些地方使用现代材料粗鲁地在古建筑上打‘补丁’。”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丁继军说,在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中,用料的疏忽、传统技艺的缺乏和工匠特别是工匠精神的缺失,都是不可忽视的短板。
针对当前某些地方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时只注重保护建筑,而忽略村民生活质量等现象,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华勤建议,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要协调,可以把古村落部分住户外迁至附近的农民新区,较完整地保护村落整体面貌;同时,调整村落空间功能结构,完善村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