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南方日报社、省文联、省民协、珠江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这一活动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举措,对发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大省作用、推动广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2000多年前,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串起了亚非沿海诸国,书写了经贸交流、文明互鉴、人员往来的历史。今天,这条丝路正绵延通向未来。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南亚期间,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一倡议凝聚了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回应了沿线国家经济升级的迫切愿望,提供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有效方案,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真诚意愿,令整个世界为之一振,沿线国家更是积极响应。如今,这一倡议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也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千年海上丝路在广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从黄埔古港到徐闻古港,从“南海Ⅰ号”到“南澳一号”,梅州松口古镇、佛山祖庙、茂名冼太庙、开平碉楼、肇庆阅江楼……无不见证了古代海上丝路的经贸繁荣,无不镌刻上了古代海上丝路的文化印记。现在,广东正努力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这不仅需要充分依托广东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还必须最大程度发挥广东的海上丝路文化优势。“将历史激活,让古道复兴。”我们需要对古代海上丝路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梳理,并找到最具代表意义、最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地理坐标,以期把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出来。这既可以让古代海上丝路的历史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世人眼前,也可以让21世纪海上丝路得到历史延续和文化给养,实现古今海上丝路文化的传承和对接。
传承和对接古今海上丝路文化,离不开重要的文化遗产作载体。由于古代海上丝路覆盖地域广阔、资源构成丰富、时空跨度大,使得许多文化遗产的“海丝”标签并不被人们认知。也就是说,全省各地都有关联“海丝”的景观、遗址、遗产等,但一直以来较少与之联系起来,有一些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增强广东海上丝路文化优势,亟需拂去这些“海丝”标签上的历史尘埃,不仅要让它们重新焕发历史光彩,更要让其成为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这次开展“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活动,意义正在于此。在重新梳理广东与古代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基础上,评选出的十大地标,不仅将成为广东古代海上丝路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传承和对接古今海上丝路文化的最好桥梁。
评选活动将是一次普查保护海上丝路文化遗产的契机。借此契机,既可以重新擦亮“海丝”文化标签,又可以使它们得到妥善维护。这也将是一次活化运用“海丝”遗产的契机。这些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今时今日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现在要做的就是激活它们,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历史文化资源和乡村地区的文化复兴和功能再造。这还将是一次参与融入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的契机。对于全省各地来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都是一个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充分挖掘广东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既能够为海上丝路申遗做好物质准备,也能够从中汲取文化力量,助力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
历史是有生命的,文化也是有生命的。抓住国家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是广东巩固和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的一项重点工作。而做好古今海上丝路文化的传承和对接,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广东是有资源优势的。我们要把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出来,让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文化地标为全省人民所熟知,让它们重新展露生机,为广东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提供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