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羊脂玉带钩 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他常常于细枝末节窥探历史之形色,也曾由遥远天宇揣测地外之文明,是一个视野开阔的考古学家。他长期在田野参与和主持考古发掘工作,先后担任N个考古队的队长,足印广布中土与边陲,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
他对中国史前考古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专著及其他著作50余部,主要有:《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考古论集》《藏王陵》《善自约束》和《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等。他在饮食考古学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著有《饮食与中国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考古初集》《盐与文明》《往古的滋味》和《味无味》等,并主编有《中国史前饮食史》等。
他致力于考古学科的普及工作,撰有《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金沙之谜》等多部普及读物。主编的相关著作还有《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纪的中国考古学》《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和大型考古学丛书“中华文明之旅”12种和“华夏文明探秘”40种等。他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
编者按
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现代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先人的生活、领悟他们的思想。这个途径可以是史料记载,也可以是考古发现,甚至是日常生活。一个字、一幅画、一件器物、一种习俗,都可以成为打开今人与先人对话隧道的钥匙。本版从本期起开设《寻踪》栏目,邀请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撰文,不定期地为读者解读一段段历史,讲述一种具体的事物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力求深入浅出地引领大家进入广袤的历史天地。
故事就从一枚带钩说起吧……
历史有时会在一个很小的环节上做出方向性选择。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国运就出现过这样的小环节大转向,生出许多瓜葛,酿成一幕幕悲喜剧。
公元前七世纪末开始,齐国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先是在位33年的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有些荒唐,他喜欢自己的妹妹文姜。他将文姜嫁给了鲁桓公,却派公子彭生杀死了来访的鲁桓公。当时鲁国处在弱势,对于鲁桓公在齐国意外死亡也是莫奈何,不过还是要求齐国处死杀人嫌犯彭生。齐襄公不得已当众处死了彭生,不过却惊吓了襄公自己的两个兄弟,为了躲避可能的殃害,情急中两兄弟想到了避难邻国。
这两个兄弟一是公子纠,一是公子小白。他们各自都有一了不得的人物辅佐,纠有管仲,小白有鲍叔牙。管仲祖上为姬姓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大夫,到管仲时家道中衰,他不得不以经商谋生。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友,二人在经商中认识,情谊深厚。管仲和鲍叔牙后来各归其主,离开商路开始一展政治才华。他们预感齐国大乱来临,也都想到了避难一法。公子纠之母是鲁君的女儿,故而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之母是卫君的女儿,卫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南面的莒国。
昏庸荒唐的襄公在位12年,被他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杀死,无知自立为国君。无知在位不过一年多,又被齐国贵族渠丘大夫杀死。一时齐国没有了君上,举国哗然,情急中贵族大臣们做出了一个决定,请公子纠或小白归国,先到国都者立为君。
两公子得到消息喜出望外,日夜兼程往齐都临淄行进。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先到即位,亲率三十乘兵车先行半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过即墨不远遇见公子小白的车马,管仲弯弓搭箭瞄准射去,只见小白中箭倒下。管仲见小白已死,回马护卫他的主子去了。
不曾想这小白并没有被射死,管仲那一箭射中了他腰间的带钩。不过毫发未损的小白却秀了一回佯死,待管仲离去,又火速上路,终于提前到达齐都,登上宝座,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很快发兵攻鲁,欲杀管仲。鲍叔牙不仅不赞成这样做,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说是欲成就霸业,非有管仲不可。鲍叔牙举了许多理由说服桓公,桓公虽然有所动心,可是那一箭之仇怎么办?“这个管夷吾拿箭射我,要不是带钩挡箭,我的命就没了,现在要起用这杀身的仇人怎么行?”鲍叔牙说:“管仲也是为了自己的主子才这样做的,如果赦免了他,他回来同样会为新主效力”。
为着这王位之争,齐鲁交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国大军压境,鲁庄公不得不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送还齐国。鲍叔牙带着囚车里的管仲返齐,到了堂阜为管仲行消灾仪礼,郑重将他推荐给桓公。桓公厚礼相遇,以管仲为大夫,尊为仲父,任为国相。
管仲为相,行富国强兵之策,齐国国力大增,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而且是春秋第一霸。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大会诸侯,已无力号令天下诸侯的周天子也派官员列席了盟会。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语也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甚至还说,自己如果能够为相,也会像管仲一样,三年之内让鲁国称霸,可见他是非常佩服管子的。
管仲之谋,当初谋划射出的那一箭虽是失误,却带给他更大的成功,带来了齐国的霸业。这一段历史的定局,在一定意义上说也许要归功于桓公腰间的那枚带钩。管仲射桓公,并非子虚乌有,许多古籍都当大事记述,如《左传》《国语·齐语》《史记》都有明文,《史记·晋世家》中“管仲射钩,桓公以霸”,更是将带钩与霸主相提并论。
一枚细细的带钩,它怎么能正巧抵挡住飞射的利箭呢?春秋时期的带钩出土过若干,如陕西宝鸡和河南固始侯古堆出土过春秋金钩玉钩,山东蓬莱村里集也有春秋铜带钩出土。春秋铜带钩在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淅川下寺、湖南湘乡韶山灌区和北京怀柔等地均有出土,样式以宽体者为多,不似后来较细的圆棒形。这一时期的金钩与玉钩一般都采用镶嵌雕刻工艺,装饰华丽。钩体多为方体形,长宽在2-3厘米之间。如陕西宝鸡益门村2号墓出土的一件方牌形玉带钩,整体为长方的空筒形,蛇首形钩,两面饰浮雕螭虺纹,有固定革带的铆孔,长2.8厘米。益门村出土的金带钩大体也是方牌形,工艺极精致。
春秋王者之钩,或金或玉,理当体略大工更精。重要的是它是扁平的方体形状,因而公子小白束带用的带钩,无论是玉钩还是金钩或铜钩,挡住利箭都不会有问题了。
史书上的故事让人相信有一枚带钩改写了历史,或者说是带钩写定了一段历史。这一枚带钩左右的不仅是齐国发达的进程,它挽救了一位霸主的性命,或者还可以说它决定了春秋历史前行的方向。如果不是那一枚小小的带钩,真不能想象出齐鲁两国乃至于春秋的历史该会如何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