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探寻敦煌壁画的原貌

2015/8/11 9:59:25 点击数: 【字体:


  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敦煌古老的壁画今天大多已变得斑驳陆离,由于变色和褪色及壁面的各种病害,今天看到的壁画与制作当初的状况已有很大的距离。不少观众由于不了解壁画变化的情况,往往误把现在所见的样子当作是壁画的真实面貌,从而对中国古代壁画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探寻敦煌壁画的原貌

  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壁龛内变色壁画 

探寻敦煌壁画的原貌

  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南壁龛内变色壁画

  石窟艺术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来而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印度很早就有凿石窟以修行的传统,从现存的石窟遗迹来看,不仅是佛教,包括印度教、耆那教都曾进行过石窟的开窟,这可以说是印度文化的一个传统。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除了在城市中营建寺院外,也仿照印度的习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凿建石窟、雕刻佛像、绘制壁画。在中国也留下了大量古代石窟遗迹,如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就是在佛教传统影响下而建成的。印度的大量石窟都是凿建在石质坚硬的山中,在开凿石窟之时就设计了石窟内的佛教雕刻,石窟中以雕刻为主体。中国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就属于这个类型。但在甘肃和新疆一带,由于山岩大多属沙砾岩,不能雕刻。古代的艺术家们就采取了塑像与壁画相结合的形式。以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因此而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壁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资料。

  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这些古老的壁画今天大多已变得斑驳陆离,由于变色和褪色及壁面的各种病害,我们今天看到的壁画与制作当初的状况已有很大的距离。不少观众由于不了解壁画变化的情况,往往误把现在所见的样子当作是壁画的真实面貌,从而对中国古代壁画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本文试图以敦煌壁画为例,分析一些常见的壁画变色现象,以引起学界的重视。
 

探寻敦煌壁画的原貌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菩萨

探寻敦煌壁画的原貌

 张大千临摹 莫高窟第323窟菩萨

  一千多年来壁画的变化

  1.变色的问题

  据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专家的调查分析,敦煌壁画所用颜料中,由于一部分颜料中包含了容易变色的成分,在一定湿度变化的条件下,就产生了变色,其中如某些红色和白色颜料,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现在已变成黑色。

  壁画中的石青和石绿色、白色等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稳定性强,历经一千多年还不变色。尤其是北朝时期的壁画中,石绿和石青的纯度很高,石青类颜料中较多地使用了青金石颜料,稳定性很好,因此历经一千多年而不变色。而有些红色和白色却因为含铅等物质,就会变黑。其他的颜料经过混合,特别容易变色,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少壁画都有较大程度的变色。而不同颜料变色的程度不同,也形成了壁画变色情况的复杂性。从现存情况来看,古代壁画中凡是用色较丰富,层次较多的壁画,变色就比较严重,而用色较单纯,混合色用得少。

  2.褪色的问题

  由于莫高窟地处沙漠戈壁,时时受到风沙的影响,风化会使壁画颜料脱落、变淡。光线照射也是壁画褪色的最主要原因,同一个洞窟,我们发现在光照较强的位置,壁画往往就变淡,而在光线很难照射到的位置,壁画相对来说保存的状况要好一些。凡是露在洞窟外长期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壁画,就变得很淡,甚至消失了。通过现代科技的测定,也可知光线对壁画颜料的变色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颜料本身也存在衰变的问题。

  壁画的变化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很多因素,如今天在文物保护中称为壁画“病害”的,包括壁画颜料层起甲;壁画地仗层酥碱、盐化;地仗层空鼓、脱落;颜料层霉变、污染;以及过去的香火和洞窟居住人造成的对壁画的烟熏等等。各种各样的病害都在改变着壁画的面貌,使我们今天所见的壁画已不是最初建造时代的原貌。因此,当我们面对古代壁画时,如果不考虑它千百年来的变化情况,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得出错误的结论。

探寻敦煌壁画的原貌

 

 莫高窟第9窟供养人像(褪色情况)

探寻敦煌壁画的原貌

 莫高窟第9窟供养人像复原 (史苇湘、欧阳琳 复原临摹)

  研究者对壁画原貌的探索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画家们开始到敦煌临摹壁画,同时也开始探索敦煌壁画的原貌。张大千先生在敦煌临摹壁画两年左右,他的临摹品基本上都采用复原的办法。但由于当时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尚未展开,对变色情况的认识也非常不足,张大千想恢复壁画的原貌,却没有客观的依据,只能凭想象来完成。张大千临摹的目的在于学习敦煌壁画之后创作新的艺术,因此,临摹得是否真实,并不是第一位的问题。在那个年代,对敦煌壁画的研究也并未展开,各时代壁画在线描、色彩等方面的风格差异还没有搞清楚,因此,张大千只是以他所想象的古代应该有的颜色来表现,并没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张大千复原的临摹品,只是他个人的风格,而不是真实的敦煌壁画。

  在张大千临摹壁画的同时,以王子云为首的西北考察团也到了敦煌,他们也临摹了一些壁画。可惜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太短,限于当时的绘画条件,他们临摹的作品也不够客观。直到1944年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以常书鸿为首的画家们才开始了有计划的临摹工作。当时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出于真实地保存壁画资料的目的,主张以客观临摹为主。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所的画家们逐渐探索出一条临摹的路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段文杰先生总结了敦煌壁画临摹的三种方法:一是现状临摹,二是旧色整理临摹,三是复原临摹。客观地进行现状临摹是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成立以来对临摹工作的基本要求。

  虽然强调客观临摹为主,但是如果不了解古人是如何画壁画的,不了解壁画变化之前的真实面貌,则很难把握敦煌壁画的精神。敦煌早期壁画由于变色严重,我们往往很难看出其原貌,有人就认为早期壁画较“粗犷”,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我们从段文杰临复原的第263窟壁画中看出北魏壁画的精致程度。第263窟原壁为北魏时期绘制,但在宋朝晚期或西夏时期,在北魏的壁画上抹泥重绘了壁画,后来由于表层壁画脱落,露出了北魏壁画,当然这些壁画也残损较严重,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北魏壁画未变色的一些状况,段文杰先生从中探索了西域式晕染法的基本技法。他复原的北魏供养菩萨像是有依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

  唐代壁画是敦煌壁画中成就最高,也最具代表性的。但是敦煌唐代壁画很难找出完全反映唐代风格而没有变色的作品。我们通过一幅复原临摹品《都督夫人礼佛图》则可以了解唐代人物画的成就。段先生利用当时还能看到的壁画状况,又根据长期的研究,对比唐代同类壁画的线描、色彩等处理方法,经过反复探索,最后按唐代应有的原貌进行了复原临摹,成为了敦煌壁画临摹的代表之作。

  七十多年来,在敦煌从事临摹工作的画家从他们的绘画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经验,对我们认识敦煌壁画的原貌提供了很多启发。而历史、考古与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使我们逐渐把握了敦煌古代社会历史以及各时期壁画艺术的特征;近年来自然科学的研究,也使我们对敦煌壁画的颜料成分、变色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有条件从表象推测出不同时期壁画的原始风貌。当然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决不是用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的。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些变色或者褪色的壁画时,有一些基本的思路可以用来考察壁画的原貌。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