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兰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是一座距今已有4300余年历史的史前城防遗址。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石峁遗址考古总领队孙周勇介绍,石峁遗址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是目前我国所发现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6月22日,考古专家在最新的一次石峁遗址考古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块鳄鱼骨板,为研究史前贸易提供了新的线索。
“史前第一城”发现意义重大
上世纪70年代,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开始关注石峁遗址,开启了石峁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时隔30多年,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以及神木县的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石峁遗址进行了再一次的区域系统考古探查,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址。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考古队对石砌城址外城东门进行了重点发掘,确认这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基本闭合的石砌遗址。城内密集分布着房址、墓葬、祭坛、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玉器、壁画、石雕人像、陶器、石质生产工具等重要遗物,表明当时的城池结构复杂、建筑技术先进。石峁遗址的发现震惊了海内外,许多著名的考古专家来现场勘探后,纷纷以“石破天惊”来形容,称其为“史前第一城”。2012年,石峁遗址即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核心考察项目。2013年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及“世界重要考古发现”称号,同时入选全国150项大遗址名单。
“石峁遗址之所以具有代表性,不仅在于它打破了中国夯土筑城的传统认知,引发出黄帝部族在此生活的可能推断,也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资料,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国’框架下的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孙周勇说。
据了解,此次新发现的鳄鱼骨板呈正方形,骨板表面有许多点状小孔。史料记载,上古时期,有种名叫鼍(tuó)的鼓,需要用扬子鳄的皮蒙制鼓面。因此,有专家认为,鳄鱼骨板的出现,很可能与制作鼍鼓有关。“但鼍鼓在当时代表着贵族身份,因此,史前各部族上层之间,很可能存在着一条‘奢侈品’的交易路线。”孙周勇表示。
保护为主 积极筹措资金
目前,石峁遗址的城墙、门址、马面、角楼等城防建筑清晰可辨,但遗址所在区域属于陕北低山丘陵区,区内降雨集中并多发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会使遗址石墙垮塌。此外,石峁遗址所在地也是神木县特色蔬菜的主要出产地,遗址内的石砌房址、窑洞式房址、窑址、瓮棺葬、石棺葬等遗迹均散布在田间断坎上,深翻细耕会使在农田区域的遗址遭到一定破坏。“由于遗址本身范围较大,上述情形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石峁遗址考古与保护工作的展开,保护起来困难重重。”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
为了切实做好石峁遗址的保护工作,自2012年起,陕西省文物局开启了《石峁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在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中;2013年,积极组织实施了石峁遗址的围栏保护、木质栈道保护设施以及墙体抢险加固支护等保护工程;2014年“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后,按照“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手段,以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为目的”的思路,编制完成《陕西省申遗工作规划》,石峁遗址作为陕西省下一步申遗的重点项目被纳入该规划。目前,该规划经陕西省政府相关会议审议通过后,已下发各相关市(区)付诸实施。
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筹措资金800余万元用于石峁遗址的专项考古和保护工作”,周魁英说。从今年开始,陕西省政府也将从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的预算中拨出1000万元专款用于石峁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今年5月,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专程考察过石峁遗址后,提出“要加大对石峁遗址的保护力度,努力把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在陕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石峁遗址已被列为陕西省30个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
以此为契机,陕西省文物局适时启动了“神木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申报工作。周魁英说,石峁遗址的建设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使当地群众受益。石峁遗址所在地的高家堡古镇,是陕北明长城沿线著名的“三十六营堡”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陕西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
“通过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我们将规划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凸显这一区域的文化特色,把历史文化与大漠风光、影视创作、民俗传承等有机结合起来,把石峁遗址考古公园建成特色鲜明、历史厚重、内涵丰富、设施完善,集遗址保护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用的综合性遗址保护展示区,打造陕西文物旅游的新亮点。”周魁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