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佳霖 驻山西记者郭志清)6月18日,“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介绍了陶寺遗址37年尤其是近10年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他说,陶寺遗址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这初步揭示其为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王族墓地随葬的陶鼓、鼍鼓、石磬等器物表明史上最早礼乐制度的形成。遗址和墓地出土的铜铃、环、蟾蜍等五件铜器构成中国史前时期最丰富的红铜铸造礼乐铜器群。
我国文献记载,历史中的尧帝是史前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定都平阳开创“禅让制”先河,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历法,并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被后世儒家奉为明君典型。
王巍表示,一系列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虽然对于陶寺遗址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但不容否定的事实是,尧都正在通过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他说。
据了解,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4300年至4000年。目前发掘面积约8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