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表示,在明年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将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设国学专业其实是个老话题,缘起是一些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招收本科学生,施以国学教养内容,但毕业后学生却拿不到国学专业文凭,因为“国学”尚未纳入教育部之学科建制架构中。因此各大学不断向教育部申诉,要求能将“国学”列为学科;其间也有不少学者撰文或结合媒体做呼吁。延宕迄今,几乎十年,终获通过,可说是迟来的喜讯。
而多年争取,如今才得落实,则是因大气候大环境有了变化。当年各大学设立国学院,只是学术团体的孤明先发,不但社会上还多疑虑,就是学界内部也不乏争议。如今,传统文化明显升温,且应让它走进校园,大抵已成广泛共识,不少还落实为国家政策。同时,需求面也不一样了。依教育部先前发布的纲要,传统文化要成为中小学之课程,可是师资在哪?教材又在哪?有媒体报道:全国欠缺书法教师50万名,近来又言全国尚缺国学教师200万名。可见需才孔急矣!
然而临渴掘井虽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却不能不审慎为之。原因很简单:一,教师缺口客观存在,但本科才开始招生,四年后才能有毕业生,远水解不了近渴。二,若要有足够生力军投入市场,则须有多少大学开设国学本科?究竟又有多少大学具有这种教学实力?三,为了市场需要、政策需求,强令一大批没实力开设国学专业的大学招生施教,恐怕只会弄出更大一堆滥竽。四,一窝蜂开设国学专业的结果,将是短期内人力爆棚,导致失业。过去有无数这样的例子,所谓热门科系,读出来却很难找得到工作。
大学教育是对人的培养,不能沦为职场技工的训练;国学尤其重在成己成德,不是知识性技术性的。因此,笔者赞成大学开设国学本科专业,但应跟供应中小学的国学师资分开来。中小学应教授之国学内容相对浅显,让现有教师调整知识结构、补充国学常识、提供相关资料,应对目前所需应该问题不大。大学中的国学教育则是另一回事,当有更深邃的理想和意义。
什么理想和意义:一,是为打破专业、通贯统合之所需。大学之所以设立国学专业、中小学之所以缺乏国学师资,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文、史、哲、政、经、法各科均已专业分化太甚,缺乏能统合、通贯理解国学之人才。由这个意义说,国学专业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瓦解专业的。将来国学专业之教育,若还是走求专的老路,难免沦为笑话。二,国学成为学科,突破了教育部的学科设置框架,固然不容易。但由国学争取学科这件事,是不是也能让我们想想:大学是不是必须有固定的学科架构?这架构能不能由学校自己确定,或由大学自己依学术发展情况而动态调整?希望国学争取学科设立一事,能成为大学学科自主的重要一步。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