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丝绸之路中亚良马对中国意义大 赋予汉朝扩张能力

2015/5/15 15:40:22 点击数: 【字体:

  “一带一路”是最近热门话题,那么流传千百年的“一路”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密码?它对我们当下的发展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月18日至9月30日,将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举行的《从敦煌到犁靬(音jiān):浙江大学新获丝绸之路研究外文文献展(一)》,也许能让我们管中窥豹,了解一二。

  提起丝绸之路,有两个西方人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20世纪初,他们进入敦煌,除了带走大量文物外,也对当地进行了地理、考古调查。回到欧洲后,文物被学术机构珍藏,报告则震撼了学界。

  尽管这些“探险者”的角色始终不那么光明磊落,但从学术层面来看,他们留下的记录具有无可取代的史料价值。首次高清晰发布的斯坦因敦煌佛画绘画图录,和他的三次敦煌考古报告,都被视为研究敦煌最重要的基本资料;而伯希和与他的摄影师努瓦特在《敦煌石窟》中记录的石窟原貌,今天许多已经消失,只能从书中追寻。

  这些珍贵的图书和资料,都将在这次展览中露面。一些珍本,我们以前只能在哈佛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学术机构里才有机会见到。展览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用城市考古报告

  勾连起真实的丝路文明

  四年前,浙江大学开始筹建艺术与考古图书馆,这些图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全球范围内觅得的。目前,浙大关于丝路专题的图书收藏已达到5000余种。

  这些书大多图文并茂,还配有细致的数据——它们与普通书籍有所不同,更确切的“身份”,是考古调查或报告。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即绿洲丝绸之路,经由中国敦煌,结束于埃及的重要港口亚历山大里亚(就是《史记》中所称的“犁靬”,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在西域的探险,后因唐代政权在西域的结束而关闭。

  这段历史中,人类迎来了第一次“全球化”的时代。

  所谓“丝绸之路”,就是这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的主干道,往来其中的,有使臣、士兵、商人、僧侣,他们带来了西方织物、中国丝绸、印度香料、波斯金属器、中亚良马等。此后,任何一部关于世界古代文明的叙事,都绕不开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交汇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远比家喻户晓的张骞出使西域要丰富,但因为文献记载少而模糊,要还原关于丝路的历史细节,主要依赖于考古调查和发掘。

  此次展览,便选择了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沿线城市,用这些城市的考古报告,来勾连起真实可靠的丝路历史与文明——它们都是丝路历史与文明发生的主要地点,19世纪以来迄今的丝路考古,也主要集中于这些城市的遗址。

  近代丝路沿线的考古发掘,起步于19世纪,一开始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主持,后来中国建立了完整的考古系统。经过一百余年世界考古学家的探险、调查、发掘,湮灭千余年的丝路历史,才开始呈现一个大体清晰的轮廓。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其实是典型的西方视角

  今年年初,大英图书馆中国部前主任伍芳思在杭州开了一场讲座,名为“丝绸之路与敦煌文献的西方视角”,在讲述生动而有趣的细节前,她特别强调了“西方视角”这四个字,提示我们,看待丝绸之路,不同文明、地域、国家、人,认识都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提示在于,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中的中国。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便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视角,它发自19世纪的德国学者李希特霍芬。自古希腊以来,中国就以“丝国”著称,在李希特霍芬自幼熟读、奉为经典的拉丁作品里,就记录了罗马上层对丝绸的狂热。

  但在丝绸之路上,与丝绸一样重要的,还有宗教,还有香料、金器、黄金、宝石等等,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中亚的良马,因为它赋予了汉朝扩张的能力。因此,从重要性而言,这东西交通的网络,可以有不同的命名。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缪哲教授指出,“丝绸之路”的命名,正是著名学者萨义德所称的“西方对东方规训”的一种。他请读者试为“丝绸之路”改一名字,如“佛教之路”或“良马之路”,来体会一下它所带来的文化心理的暗示。

  今天,当我们重新谈论丝绸之路时,文化学者的视角,是一种新的启发。在展览图录的序言中,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说,丝路文明,特别是敦煌学研究,几乎伴随了浙江大学118年的办学历史,常书鸿、向达、姜亮夫、蒋礼鸿几代学者薪火相继,取得了称誉学林的辉煌业绩,展览既是对这些前辈师长的纪念,也对师生和校友作了一次相当有意义的丝路文明教育。

  浙江大学计划自今年起,连续举办三次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外文文献展,这一次是“绿洲丝绸之路”,接下来是“海洋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为主题的文献展。

  平日里,这些珍本被细心珍藏在浙大很古典气的外文书籍特藏室里。展览前,缪哲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一部分。这些书在出版时就已是重要的学术资料,大多是大部头的样式,古典考究,书籍装桢、印刷水平等细节,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准。

  《敦煌石窟》

  作者:法国学者伯希和

  1908年,伯希和进入敦煌莫高窟,除了挑选藏经洞文书、佛画外,还对石窟进行了编号、测绘、记录。他的摄影师努瓦特拍摄了石窟壁画,伯希和则抄录了壁画题记。《敦煌石窟》就是努瓦特的摄影记录,内容为伯希和记录的第1~182窟的外景、洞窟彩塑和壁画,368张图版,对北魏至北宋时期莫高窟,做了全面系统的记录。这套书记录的石窟原貌,有许多今天已消失。

  《千佛:中国西陲敦煌石窟寺的佛教绘画》

  作者:英国学者斯坦因、宾雍

  斯坦因劫自敦煌的文物中,以盛唐至北宋的绘画最著名,其中包括绢本、麻布本与纸本绘画,以及幡画、刺绣画及锦织等,总计约500余件。1921年,斯坦因拣选其精品,印成对开精美图录《千佛》。图录由48幅单页图版与一册文字构成。撰文者宾雍在图录中,对作品材质、技法、造型风格与图像学内容做了辨析。这是敦煌佛画的首次高清晰发布,也是敦煌学研究的基本史料。

  《阿富汗卡塔干省与巴达克山省的调查报告》 作者:阿富汗史官布尔汗丁·库什卡奇·汗

  这本书对研究古代丝路地理、考古及20世纪初阿富汗脱离英国独立时期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波斯文原版,除浙大所藏外,全球仅存两部,分藏于哈佛大学与伦敦亚非学院,但两者皆缺少最后四页,浙大所藏此册是目前全球已知唯一完整的一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