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非遗传承不能仅靠坚守

2015/5/7 16:04:41 点击数: 【字体:

 

    苏  锐

    “传承重在坚守”,这是很多非遗传承人介绍经验时常说的话,一方面反映了传承人甘于清贫、守望传统文化的大义与情怀,同时也折射出他们的些许无奈。目前,对于一些非遗项目而言,后继人才不足已成不争的事实。现有传承人不坚守,项目就濒临消亡。但倘若非遗项目仅靠传承人坚守,其发展也会受限。

    目前,我国很多非遗项目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地。一方面,国家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项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以往的实用性减弱,留存的多为观赏性和娱乐性。尤为关键的是,项目已不能成为传承人谋生的手段。“不挣钱”让很多传承人改行,也让项目传承面临很大挑战。

    在上述条件下,各级政府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扶持鼓励,毋庸置疑是一些传承人选择坚守的原因,但这并非长远发展之道。对于承载民族文化、镌刻民俗记忆的非遗项目而言,对其保护不应是走独木桥。在传承人的坚守之外,保护方式应更趋多元。

    首先是后继人才多多益善。一些非遗项目至今仍秉承“传男不传女”等旧俗,无形之中为一些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走向更大舞台制造了障碍。现在很多地区探索非遗进校园等机制,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激发兴趣,不失为一条培养后继人才的好路径。

    其次是建档。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从国家到县级层面的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但同时,很多非遗项目仍有待挖掘、整理、研究。目前,有些地区已积极推进对传承人的建档工作。笔者建议,应尽快在文化部门的协助下,由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征集非遗传承人档案,包括传承人信息、手稿、艺术心得、表演(创作)技艺、代表作品、口述档案等,传承人档案应将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载体有机结合,并尽快建设非遗传承人档案库。

    第三是生产性保护。2012年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后,“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已成我国非遗保护的共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部分地区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摒弃了项目的核心技艺,一味迎合流水线似的加工模式。例如,手工织造鲁锦与机器生产毕竟不同,亲手擀制的火烧也与机器批量生产的并不相类。生产性保护不是保留皮毛,也不是照猫画虎,而应是在保存项目核心技艺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探索。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