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遏止戏曲异化

2015/3/26 15:10:52 点击数: 【字体:

 

    刘景亮

    戏曲存在着严重危机。危机的原因不在于戏曲的外部,而在于戏曲自身的异化,如果戏曲界不能自觉遏止这种异化,戏曲的未来委实堪忧。

    戏曲异化首先体现在美学品格方面。传神写意、空灵洒脱、机趣嬉戏,寓真实于虚幻,含情理于荒诞,是戏曲的美学品格。但当今编导的创作大量是理念膨胀,事件填塞,淹没了形象,扼杀了情趣,甚至把戏曲艺术变成某种观念的图解:或者是宣传某种政治观点,或者是证实一个历史问题,或者是宣讲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的一个理念等。有人戏称这类剧目是“化妆论文”。这种异化在传统根基深厚的京剧的新编古代戏中亦难幸免。如《袁崇焕》、《走西口》、《郑和下西洋》……

    其次是表现手段异化。当今导演热衷于用晚会手段代替戏曲手段。京剧的《赤壁》已至极致。21世纪初集中几个剧团约百位演员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在场面、灯光、布景方面大下功夫,但不见人物,情感苍白。因为它极大地膨胀着戏曲的表层元素,忽视戏曲的核心元素,让技术扼杀艺术,使戏曲艺术技术化。

    第三,戏曲的异化还表现在剧种个性的“他者化”。一些地域的代表性剧种向京剧学习,照搬京剧的艺术语汇;地方小戏、少数剧种又向当地的代表性剧种学习,照搬当地代表性剧种的艺术语汇。自身的地方性、表演语汇大量丢失。甚至连地方语言也不“地方”了。据说,豫剧大师常香玉生前听到一段豫剧唱段,居然问别人是什么剧种。

    为什么戏曲会在今天出现异化?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以自己的主观设想改造、改变戏曲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创作者,而且有理论家,更有领导者,戏曲的演进失去了“自然之道”。全球化语境的来临,外域艺术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陌生、新奇的效果,所拥有的科技优势和宣传优势常让人迷惘,很容易让人失去对本民族艺术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人们用外来文化改造民族文化的欲望势必增强。

    此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第一,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戏曲的生产和观赏都处于不正常状态。这一时期成长的人们受戏曲传统的熏陶无法与以往时代相比。然而,他们对西方艺术原则的掌握又远高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戏曲创作队伍。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用西方创作原则代替戏曲创作的原则,让戏曲个性消减。第二,“突破创新”的口号长期占主导地位,使创新追求失去了制衡力量。缺乏制衡,必然失衡。第三,导演作用膨胀,演员创造力下降。演员对程式的独特发挥,对人物性格的独特把握,个人的独特气质,是“戏曲味儿”的重要成分。导演制建立,虽有其优越性,但是这个行当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有些“大导演”,完全代替了演员创造。演员们由导演教会的动作、表情,由音乐设计教会的唱腔,毕竟与自己琢磨出的不一样,依样做出,缺乏灵性,味道大减。第四,戏曲创作中功利性过强,集中体现在“得奖意识”。为了得奖,创作团体多是邀请有名望、得奖系数高的外地导演、编剧为主创人员。名编剧、名导演们开始跨剧种、跨地域文化的戏曲创作,不了解这一剧种的特性,不熟悉这一地域的文化,导演只能把他们在其他地方用过不止一次的技术再用一次,以布景、灯光、伴舞这些戏曲的表层部分来忽悠观众,使戏曲艺术技术化。

    戏曲异化由多种因素推动,遏制戏曲异化自然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例如,强化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尊重民族艺术传统;加强理论研究,认识戏曲和每个剧种的独特个性;重视不同剧种主创人员的培养,改善导演制度、导演方法,强化演员创造力;加强戏曲活动中对强化戏曲个性的引导等。

    如果探寻一条具体、简便、有效遏制戏曲异化的途径,我以为就是高质量的排演、强力推广传统经典剧目,让每一个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传统经典剧目活在社会生活中,流行在演出市场上,成为戏曲的社会审美教材。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