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触摸“石城子” 感受汉代疏勒城余温

2015/3/24 17:08:01 点击数: 【字体:

触摸“石城子” 感受汉代疏勒城余温

瓦当

触摸“石城子” 感受汉代疏勒城余温

西墙南段遗存
 

 

    王  瑟

    编者按:中国史书上,西域有两个古城最为著名,一个是楼兰,另一个是疏勒,分别是天山南北文明走向的路标。如今,楼兰已名扬天下,而疏勒则鲜为人知,一直迷失在史册的书页之间。然而,没有疏勒城,丝绸之路史就缺失了生动的章节,汉朝将军耿恭率300汉军击退匈奴两万铁骑守卫疏勒城的故事就将成为一段传奇,那么当年威震四方的疏勒城如今在哪里?

    位于新疆疏勒县城不远的石城子,被当地人叫了多年,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不起眼的废墟竟是人们找了多年的汉代疏勒城。

    2014年9月至10月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来到与现在疏勒县城相距2000公里以外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部的石城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参与考古挖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馆员胡望林﹑田小红十分肯定地说;“通过考古挖掘出的遗迹遗物,证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的石城子就是汉代的疏勒城。”

    地势险要、陶窖等发现证实确为疏勒城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河坝沿村南的麻沟梁上,距离麻沟梁村1.4公里、河坝沿村58米。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260米、南北长约38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因城内有露出地表的岩石,俗称“石城子”。纵观整个地形地貌,它背靠天山,三面临峡谷,极为险峻。目前城内大部分已被辟为耕地,破坏严重,仅残存西、北两段墙体。多年来,考古人员曾在城内地表采集到筒瓦、板瓦、方砖及大量的夹砂灰陶片,器形有罐、盆、瓮、钵等,并且还有炭精虎饰和完整陶器,这些器物都具有较为典型的汉代风格。史料显示,疏勒城历经汉、魏、晋、隋、唐几个朝代。

    2014年9月19日至10月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传统考古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航拍、RTK测量等科技手段对石城子有重点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包括古城西墙南段遗存以及城内西北部区域,清理面积约300平方米。清理出城墙、壕沟、房址、灰坑、柱洞、车辙、夯窝等遗迹,出土了包括板瓦、筒瓦、瓦当、残陶器、釉陶器、瓷器、铁器、钱币等一批遗物,以板瓦和筒瓦残片居多。这些板瓦和筒瓦残片的火候很高,相当坚硬,且筒瓦的瓦舌经陶轮旋转,器表多为绳纹,内壁为布纹。另外还出土了大量马、羊等动物骨骼。

    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石城子古城遗址城东和城南临深涧,城外建环壕,据以天险,易守难攻,军事色彩浓厚,对外防御功能很强。而且依山通交河古城,战略意义重大,是耿恭选择抵御匈奴的理想之处。并且涧底蜿蜒流淌的麻沟河更与《后汉书》中记载的“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相互印证。在发掘中发现城內依托北面和西面城墙建了一个子城,城东﹑城南临深涧,城外环绕壕沟,这种边城形制与汉文帝时晃错倡议的“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十分相符。军事防御功能十分明显。再结合此前采集到的长度达40厘米至59厘米的板瓦和筒瓦,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建筑物规模是很壮观的。“因此我们认定石城子古城遗址就是汉代疏勒城。”田小红说,“另外,我们在古城内还发现炼渣,城外西侧发现陶窖,表明古城已不仅仅具有军事城堡的性质,古代居民在这里从事生产,他们的制陶业也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具有社会经济的能力。”

    疏勒城保卫战至今被传颂

    疏勒城在历史上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耿恭率军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曾在这里立下过不朽的功绩,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匈奴军队长达7个多月的围攻。汉代将士之英勇,战斗之惨烈,让后人永远铭记。为疏勒城在平定西域、捍卫祖国统一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典籍记载,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7月至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耿恭率领数百将士坚守疏勒城,与来犯的2万余骑匈奴兵展开一场疏勒保卫战。匈奴围攻疏勒城时,西域都护陈睦、柳中城戊己校尉关宠都已经城陷人亡,西域都护府以北尽为匈奴占据,疏勒城已经是孤城。当时又值汉明帝、章帝更替时期,无暇西顾,耿恭及其所部其实是在孤军作战。

    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耿恭和其率领的百余名将士不得已,“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吏士渴乏,榨马粪汁而饮之”。后来将士在疏勒城中凿井得水,但汉军断粮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耿恭只好让士卒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杀马、用身上的皮革、用草根和树皮充饥。长此下去就不断有人战死、饿死和病死。见此,匈奴单于也动了心,以任白屋王、嫁公主相诱惑,要招降耿恭。匈奴派使臣前来劝降,遭到了耿恭的严厉痛斥。耿恭亲手把前来劝降的使臣杀掉,对着匈奴人将使臣尸体上的肉割下来烤着吃,并将人头拿到城头上让匈奴人看,以示死守孤城的决心。这就是后来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诗的来历。

    第二年的一月,朝廷派出的援军到达了柳中城,但关宠已经全军覆灭了。援军的大多数将领认为耿恭部也会被匈奴所灭,所以决定就此返回。只有范羌坚决要求一定要到疏勒城看看,于是他就带着两千人马冒着大雪,沿天山北麓前来救援。当范羌击退匈奴来到疏勒城下时,深达两三米的白雪已完全掩埋了全城。就在范羌犹豫时,只见城头的白雪下站起几个人来,他们摇动早已破损的汉帜。原来的3000多人马,现在包括耿恭在内仅剩下26人。在返回的路上,汉军又被匈奴追杀,到3月退至玉门时,耿恭所部只剩下了13人。

    耿恭将士忠于职守顽强抗击匈奴的事迹,很快在朝廷上下传开,人们无不为之感动,司徒鲍昱上奏章帝为之请功,称耿恭“节过苏武”,应当予以彰显。耿恭到了洛阳后,即被拜为骑都尉。

    耿恭捍卫祖国统一的功绩,一直为后人传颂。宋代李龙高在《竹梅》诗中写道:落落丰标霁月怀,棱棱寒碧隔风埃。耿恭也有孤高节,岂但苏郎齿雪来。清代流放新疆的诗人萧雄在路过疏勒城时留下《耿公井》诗文:疏勒城中古井深,飞泉千载表忠忱。

    这场疏勒城保卫战从一开始到安全撤离,始终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以极少的兵力抗击百倍于己的匈奴,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孤军获胜的战例奇迹。

    虽然这场战役早已过去数千年,但走在疏勒城遗址上,仍可感受到当年壮士仁人戍守边关的壮烈情景。

    (图片由新疆考古所提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