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政协会议文艺组的冯小刚与张国立等委员联名提议,希望让100个繁体字进小学课本,这个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前几年,类似的提案也曾经在两会期间形成一个热点,比如2008年郁钧剑等12名文艺界的委员就提出过该议案。对于文艺界名人关心传统文化,尤其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这种情怀和热忱,值得肯定。但繁体字是否有必要进入小学课本,是应当深思的。
采访嘉宾:
安志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其实大量汉字并未简化
比如:上、下、大、小、日、月等
繁体字和简化字并非是完全割裂的,这一点必须明确。我国汉字数量庞大,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00多个,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
即使排除了异形字,汉字的数量仍然大得惊人。当然,常用的汉字远远没有那么多。2013年公布的《通用汉字规范字表》总共收录8105个字,其中一级汉字3500个。这3500个汉字就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不管是从《中华字海》收录的85568个看,还是从《通用汉字规范字表》收录的8105个字看,繁体简化的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汉字并未简化,比如上、下、大、小、日、月等。还有一些汉字只是改变了一些笔画。
因此繁体字和简化字,并不是截然割裂的,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简化字一样可以传递各种文化信息
比如:林,两木并立栩栩如生;尘,小小的土,即灰尘
繁体字和简化字并非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许多字在简化字和繁体字中是相同的字形,或者稍有变化。
简化字体系中的许多字一样可以传递各种文化信息。比如“林”,两木并立的形象栩栩如生,“笔”一看就像一枝竹柄带笔头的毛笔,“田”的形状就是阡陌交通的田地的形状,“泪”就是从眼睛中流出来的液体。还有一个后起的汉字“尘”,“小小的土”就是灰尘,是形象的。因此要传递汉字的神韵和内涵,向学生展示汉字之美,简化字同样也能够胜任。
从另一个角度说,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的,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其实汉字的表意性已经逐步弱化,类似“親”“愛”“麵”等字这么表意形象、明确的汉字在汉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大了。
既然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可以找出一些经典的例子来证明汉字丰富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教育意义,那么何必非要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额外增加100个繁体字呢?
繁体字在生活中应用较普遍
比如:大量的牌匾、招牌、书法作品等都用繁体字书写
政协委员出于一种文化方面的责任感,担心学生不能对繁体字有所认识,从而割裂了中华文化传统。
这种意见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小学生接触到繁体字的机会很多。大量的牌匾、招牌、书法作品等都是用繁体字书写的,还有一些书籍是用繁体字来排版印刷的。通过学习书法、阅读古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接触,他们利用已有的汉字知识会对繁体字进行精准的识读,比如“车→車”“陈→陳”“气→氣”“荣→榮”等字,前面的是简化字,后面的是繁体字,只要具备一定的汉字知识,不难认出来。有一些可能字形差异过大,比如“丑→醜”“从→從”“冬→鼕”“总→總”等,可以通过自主查阅工具书的方式来学习。还有一些字形比较复杂、笔画非常多的汉字,可能恰恰就是那些不在规范汉字字表范围之内、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用到的字。对于这些难字,从事相关专业的人员可以专门学习,一般的中小学生不去识读它们也不影响学习文化知识。
这一议案多年在“两会”期间提出,也反映出我们的语言文字政策、语文知识没有在社会公众中完全普及开来。总之,对于繁体字是否能够进校园的问题,除了从国家已有法律规定、人们已经习惯简化字等简单的角度来回应,还应该从繁简字之间的关系、简化字的特点与优点、汉字学习中层次与需求的区别等汉字知识本身方面考虑,通过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和特点等深层次的内容,让人了解汉字,从而不是在繁简之间做表面文章。本报记者 郭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