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电话号簿
1935年百代出品的《义勇军进行曲》
本报讯(记者 孙云)2014年12月5日,本报独家刊登了上海市档案馆面向全社会开展第二届档案文献遗产申报活动消息。今天上午举行的2015年上海市档案工作会议透露,已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积极申报。在已申报的近四十份档案中,“年龄”最大的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除了素有“中国私人第一档”之称的盛宣怀档案希望借此次申报冲击国家级档案文献遗产,还有中国电信史上首份电话号码表、2014年首次出版的梁思成代表作《中国雕塑史》的80页手稿、张爱玲创作《太太万岁》电影剧本手稿、市民婚书等史料。在这些文献中,人们可以触摸到勃勃跳动的时代脉络,拾回珍贵的“档案记忆”。
老先生圆了梦
几天前,上海市档案馆来了一位91岁高龄的张老先生,他念叨了两个多月,终于在家人陪同下来圆了梦。原来,他看到本报报道中提到,在上一届市级档案文献遗产申报活动中,上海市档案馆藏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档案汇集”等9件档案入选,一下勾起了自己的心事。张老先生1945年曾入职先施公司任训练生,这次专程来,希望将自己收藏的一份就职保证书和雇约捐赠给档案部门。虽然只有薄薄两页纸,市民对城市记忆的珍惜却是沉甸甸的。
电话叫“德律风”
身为上海人,你知道老上海人最早把电话称为什么吗?如果不是有专家介绍,你肯定猜不到,中国电信史上首份电话号码表《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电话表》上的这个“德律风”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上海人对“电话”的最早称谓,来自于英语Telephone的音译。1882年2月18日《万国公报》在报道中国设立电话的消息时,已开始采用“德律风”译名。一直到晚清,才有学者在书中提到“电话机”,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是由日语借词。在清末民初,“电话”一词使用的频率远不如“德律风”。
在100多年前,“德律风”绝对是时髦玩意,能安装的都是有钱人,然而,华洋公司作为上海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电话公司,很懂得促销,所以,新装用户还能免费试用三个月呢。这样一来,“德律风”很快在富人中风靡开来。华洋公司1900年8月1日成立时,其发行的首张用户电话号码表上已经有了93个户名和号码。这张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全英文电话号码表正是电话号簿的雏形。在泛黄的纸张上,至今仍能清晰看到工部局巡捕房、英商上海总会、“远东第一酒吧”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等机构的三位数电话号码。
手稿很有价值
此次申报的档案文献遗产中,一份《太太万岁》电影剧本就是张爱玲的手稿,这部电影是她创作的经典剧作,传神写实小市民的生活,在手稿的字里行间重温女作家风采。
此外,梁思成代表作《中国雕塑史》手稿、位于浦东孙桥的艾可久墓神道碑、民国时期出版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两次淞沪抗战照片集等档案文献遗产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专家将在这些档案中评出市级档案文献遗产,进而申报国家级档案文献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