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也是全球祭孔日。在这一天临近之际,不少国家都开始自发祭典孔子。用祭典这种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孔子诞辰之际来表达对孔子的追慕之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据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学校每年四季释奠于先师,以表尊师重道之意。而孔子这位中国第一位私人教师,以创立儒家学说、培育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著称于世。在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诸侯即开始祭孔,绵延两千多年至今。祭孔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自发行为,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文化行动。这从一个侧面深刻表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也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大作用。
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水平与25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世界还在怀念这位圣人贤者?显然,孔子能够生存于今天世人的心中,最根本的还在于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那么,250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够穿越漫长的历史尘埃,凸显其不朽的价值?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为我们观察全球祭孔现象、孔子热等提供了一个鲜明的现实视角。
尽管21世纪的这十几年进程表明,世界挥别了20世纪上半叶那样的战争与杀戮,但局部战争、贫困饥饿,仍不时令世界惊魂;尽管人类的进步与古代世界远远不在同一个层次,但是人们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毫无节制,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瓦解,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如此等等,依然困扰着人类自身。
毫无疑问,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以其深邃思想和穿越历史的洞察力回答了这些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至今仍闪耀着哲理光辉的睿语,依然给今人以启迪。而儒家学说乃至儒家思想,更早已为世界秩序描绘了一幅和谐有序的生活图景。
事实上,从孔子学说这个重大思想源泉出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解决人类的诸多问题和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纪念孔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概括了15个方面的丰富思想,认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而这些丰富思想的核心就是“和”。这个“和”的一个重要源泉,正是孔子。
可以说,“和”是中华文化的元点,又是贯穿中华文明的主线。从“和”而来,向“和”而去,生发出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等诸多理念,从而与世界各国民众的内心同频共振,为重构当今世界秩序提供了最佳方案和路径。今天,从全球祭孔,到孔子所倡导的诸多理念深入人心,不正表明人们内心里追慕的正是“和”的世界秩序么?有“和”,才有可持续发展,有“和”才有幸福的生活,有“和”才可能如海德格尔所吟哦的“人,诗意地栖居”。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有一句用多种文字镌刻的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祭典孔子,追慕和平,世界就一定能步入良性的秩序,各国人民也一定能有自己幸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