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小学一年级课本是否该删掉古诗?

2014/8/29 9:52:21 点击数: 【字体:

  再过几天上海中小学就将迎来开学,一些提前拿到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家长和老师发现,语文课本比原来轻薄了很多,不仅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篇幅总量减少了30%,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比原来减少了16%和45%。 (据8月26日《东方早报》)

  正方

  孩子学古诗不妨再慢些

  □司马童

  “删除古诗”不必惊言“删除文化”。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小学一年级确实没有必要急着学古诗、背古诗。源远流长的经典古诗,自然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不应忽略,这些文化的精粹和精华,应该在有一定词汇量基础时再去学习。否则就似拔苗助长,只会让小孩子们普遍产生 “消化不良”。更重要的考虑还在于,让那些启蒙初始的低年级孩子,一进校园就面对艰涩难懂的古诗去死记硬背,恐怕只会催生其厌学情绪,反而得不偿失。

  要知道,上海此次“瘦身”尝试,是因为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一批一线教师通过实践和分析,向市政协提交的《关于“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而现在教材出现的这些改变,则正是教材设计要把握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的积极体现。而且对比来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课文数均明显少于沪教版,上海教材的“瘦身”之举,并不显得有多突兀。

  古诗何妨慢些学?一些家长对于“删除古诗”表示遗憾情有可原,但却最好不要将此称作“矫枉过正”。事实上,依着目前许多地方低年级 《语文》教材的设计模式,咱们“填鸭教育”现象仍然颇为突出。最近在微信上大热的“美国加州小学语文教材”,都以精美的绘本形式为主,由浅入深,有趣优美,自然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此说来,暂搁一边的古诗,等孩子们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时再去认真捧读,有啥不好的呢?

  反方

  为减负岂能拿古诗开刀

  □李记

  简单分析不难发现,公众每次对教材增删的争论,每次都“义正词严”地操碎了心,说到底还是期望“满满都是精华”的教材的出现。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各大出版社呕心沥血“创新”推出的教材,总能让家长和教师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在此背景下,无怪乎有网友会说,仅有的几首朗朗上口、意味隽永的古诗,也被“咔嚓”掉了。如此,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扬?

  由教材屡屡修订、屡屡招致不满,最容易联想到近几年“民国老课本”的重新被发现和重视。很多家长和教师,更是在对比阅读中,放大发现当下教材的缺憾与不足。暂且不论这样的粗线条的对比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仅就当下的情况看,公众呼唤“民国老课本”、争议频繁增删修改的教材,小而言之,是对当下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教材编写的愤懑;大而言之,是对各种打着“减负”旗号进行的课改成效甚微的不满。

  公众每一次对教材增删的揪心,说到底还是对当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忧心。课本删除了古诗,家长们固然可以通过购买《唐诗三百首》弥补。但必须认识到,课外阅读毕竟不能替代教材教学,课外“补课”更是和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要想纾解公众的质疑,不再让他们为教材增删“操碎了心”,必须进一步严肃规范教材编写,增设专家细致把关、教师参与论证等程序,不让只注重速度不在乎质量,错误频现,品质低劣的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四川日报(2014-08-2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