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6月26日电 (胡健)大同作为中国的千年古都,近年不断有古墓重见天日。随着日前发现的北魏石椁墓发掘工作接近尾声,一段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渐被汉化的历史浮出水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志忠26日对记者表示,“从出土的陶制品可以推断,墓主人经历了从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的过程,对研究北魏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日前,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云波路北侧发现了北魏、明清时期的古墓葬群。其中一座石椁墓备受关注,该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组成,石椁为悬山顶结构,顶部是近方形石板拼接而成的两面坡顶和石条组成的脊,前端有回廊和廊柱,后端为房屋构架。
在椁外发现有不少随葬的陶制品,做工精美、考究,有北魏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模型,毡帐上有天窗。“在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很多具有典型汉族特征的器物,由此可以推断墓主人最初是少数民族身份,经过发展演变,逐渐融入汉族人的生活。”张志忠说。
此外,出土的器物中还有红色、黑色两头牛拉车的牛车模型以及乐俑和杂技俑。石椁门口有左右武士俑,入口处有两个镇墓兽,左侧为老虎形状的神兽,右侧为人面马身的神兽。
早在2000年,大同市大同大学校区内就曾发现北魏时期幽州刺史(级别同今省部级)宋绍祖的石椁墓,石椁上雕刻精美,出土各种陶俑、器物170余件。而日前发现的北魏石椁墓因未发现墓志铭及文字性的记载,墓主人身份不得而知。据张志忠介绍,椁在古代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该墓主人至少在当时有一定的官阶或是贵族身份。
张志忠说,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清理、剔除杂质等工作,日后将会放置于博物馆保存。整个墓葬的发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待石椁提取出来后,将会对墓葬进行回填。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同,在历朝历代都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