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2014/5/22 15:28:47 点击数: 【字体: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研讨会现场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赵锦棠》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巴尔思御史》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鲜儿》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魏敬夫人》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花儿声声》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什刹海》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骆驼祥子》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月清》剧照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未婚妈妈》剧照

  近日,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正在北京市、江苏省全面展开,参演剧目既有经典剧目,也有近年来新创作或整理改编的精品剧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展演活动展示、交流、研讨、提高的作用,本次展演活动不再进行评奖,而是安排了三次研讨会,以期加强艺术评论建设,推动艺术创作发展。

  5月19日,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在北京举办了本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第一阶段研讨会。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北京市文化局巡视员何昕等和文艺界专家、学者,部分参演院团负责人、主创人员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文化部艺术司艺术研究处处长周汉萍主持。会议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2周年为契机,强调不断继承和丰富《讲话》精神,遵循“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系列论述的精神实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高度对待地方戏曲

  仲呈祥

  地方戏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而多彩。如果没有独具魅力的地方戏,中华文化就不会那么有生气。文明是多彩的,所以,各个地方的戏曲都是平等的,都有资格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巡演、展示,互鉴、交流,形成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多元化。这一做法坚守了中华文明的正确历史观和美学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了文明的交流互鉴。我们要互相借鉴,相互包容,我可以学习你,你可以学习我,然后以己为主,学习其他剧种的优长,丰富自身。这次展演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戏。在传统戏的整理改编上,我首推《赵锦棠》。它不仅找到了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价值取向,并且把原剧里的经典唱段都保留了下来,不断地丰富,深化发展。这叫顺势方向。现在盛行的另一种方式——逆势方向,解构颠覆经典原来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优势,我不赞成,那对不起祖宗,对不起中华艺术。现在我们有很多人打着创新的招牌,干着解构颠覆民族优秀艺术价值取向和审美传统的蠢事。这一点很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实践证明,一定要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高度,从坚守民族精神家园的高度,认真对待地方戏曲发展问题。

  表演艺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张 玮

  第四届地方戏曲展演,参演院团表现出来了强大实力。这是中央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更是各剧种同行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展演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阐述的艺术来源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这一原则是完全正确的。

  从第一阶段9家院团演出剧目中,可以发现戏曲演员阵容整齐。许多演员在戏曲表演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剧种表演领军人物有优异表现。他们不仅完美地创造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有着强烈自觉的美学追求。突出地表现为曾昭娟在评剧《赵锦堂》和柳萍在秦腔《花儿声声》中的表演。她们塑造的赵锦堂和杏花的舞台人物形象光彩夺目,表演细腻生动,切合角色的心理情感。中年演员全面成熟,新生力量也蓬勃涌现。

  展演剧目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均呈现出多样性。内容上有古有今、有城有乡、有殿堂也有乡野;样式风格有唱有舞、有正有谐;创作方式多样,有原创、移植、改编。地方戏曲演员得心应手地应对挑战,运用“唱、念、做、舞”等手段,艺术地展现社会生活。而反观剧本创作,是否显得有些不足,且力不从心呢?

  地方戏传承、发展、创新的生动缩影

  周传家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是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创新成就的集中展示和生动缩影。从北方片第一阶段上演的9台剧目来看,题材广泛,样式丰富,风格各异,标志着创作思潮的理性回归。从中不难看出处在变革转型时期的戏曲工作者对民族艺术的挚爱与坚守,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共筑中国梦所做的努力和拼搏。豫剧《魏敬夫人》和晋剧《巴尔思御史》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展示清官名臣的风采,为民族脊梁树碑立传,既具有史识史胆,又具有艺术慧眼。北京曲剧《骆驼祥子》本着敬畏经典、“回归”原著的精神,意在警世醒世。原创大型现代评剧《什刹海》热情讴歌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新时代北京精神。评剧《赵锦棠》吃透原作,扬弃旧本,通过梳理调整,增饰润泽,使剧情更顺畅,逻辑更严密,节奏更快捷,场面更壮观。秦腔《花儿声声》是一台具有西部色彩的歌舞史诗剧,一出社会变迁与人物命运的交响曲,“花儿王”杏花的形象丰富了戏曲人物画廊。评剧《月清》生活气息浓郁,东北风格鲜明,呼唤“为人以诚、待人以信”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昭示出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龙江剧《鲜儿》彰显了中华儿女的侠义豪情和民族气节,对确立龙江剧地方品牌特色,拓展龙江剧现代戏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平弦戏《未婚妈妈》的草根情怀、平民色彩,令人备感温馨,无私、博大、坚韧的母爱力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中华民族种种美德形象化地辉耀眼前

  康式昭

  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要求。他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求“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等。这就把“为什么人”“如何为”的问题细化、现实化和实践化了。

  这次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精神,实践了上述指示,回答了涉及文艺之本的严肃问题。就北方片第一阶段的观摩所及,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展示中原文化包容仁爱、开拓创新、勇于牺牲的人文特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的豫剧新作《魏敬夫人》,堪与包公媲美的廉吏姚天福的晋剧《巴尔思御史》,歌颂中国古代女性明礼、忠贞、坚韧、善良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的评剧《赵锦棠》,反映上世纪30年代闯关东的青年男女颠沛流离、坎坷多舛的人生经历,最后在国难当头走上抗击日寇侵略、保家卫国征途的龙江剧《鲜儿》。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的种种美德,形象化地辉耀眼前。以吊庄搬迁惠民工程为背景的秦腔《花儿声声》感人肺腑,余音绕梁!北京曲剧团创排的《骆驼祥子》,被誉为在各种艺术形式演绎的版本中“最贴近老舍小说本意”。沈阳评剧院创排的《月清》,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自青海省平弦剧团的《未婚妈妈》,通过土族女青年海花儿收养弃婴的故事,唱响了一曲人间大爱的颂歌。民营的北京京评戏曲剧团以原创评剧《什刹海》登上展演平台,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注现实 关注当代社会生活

  姚 欣

  地方戏曲和昆曲、京剧一样,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众化载体,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血脉,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要素。在《讲话》发表72周年,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同时也是在戏曲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之际,文化部举行的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展演,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

  这批剧目既全面贯彻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大力发展现代戏的戏曲剧目三并举的方针,又着重关注现实、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在第一阶段的9台剧目中,有一台是整理改编的传统戏(评剧《赵锦棠》),有两台是新编历史剧(豫剧《魏敬夫人》和晋剧《巴尔思御史》),其余6台是现代戏。这其中,曲剧《骆驼祥子》和龙江戏《鲜儿》为民国题材,其他4台是当代题材。

  当代题材的戏,固然充满了对当代生活的关注,像秦腔《花儿声声》、评剧《什刹海》、评剧《月清》。历史题材戏剧也同样关注现实和观照现实生活,《魏敬夫人》提出的国家统一安定问题,《巴尔思御史》的反腐廉政主题,《赵锦棠》的善良忠贞,《鲜儿》的忠义抗日以及《骆驼祥子》的无言抗争。如此等等,像涓涓细流,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如果从思想内容与艺术体现的总体水平上讲,这轮演出中,《花儿声声》、《赵锦棠》、《鲜儿》、《巴尔思御史》4台作品更精致、成熟,其他作品仍有修改提高的空间。

  立意高远 犹待提高

  郭启宏

  《魏敬夫人》中的陈元光史有其人,史称“漳州王”,将这段史实入戏,尤其是陈氏一门忠烈,境界颇高。《骆驼祥子》恢复老舍小说原貌的意图很好,具体说,该剧写了祥子的堕落,过程比较详尽,真实、不粉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本质以及旧社会对人的荼毒之深,这一点超越了以往的改编本。唯有虎妞的形象不够准确,把虎妞写成强权的帮凶,变成施虐者而不是受害者。《什刹海》一剧颇有新意,写了社会转型期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碰撞,以什刹海为依托,以老宅院的改造为贯穿事件,构建了一幅北京民俗画,语言上追求京味,意图很好,但矛盾冲突的设置仍有值得推敲之处。《花儿声声》中花儿与其说是文化,莫若说是符号,或者象征。人类与生俱来的意念即是求真,花儿是求真的符号,通过花儿之难唱抒求真之艰难。《巴尔思御史》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杜撰的“第三种官员”,我们一般都写两种官员,第一种是脊梁,是好官、清官,从海瑞到巴尔思御史;第二种就是贪官污吏,但这部戏写出第三种官员,那就是剧中未出场的韩大人。这种人可称老吏、猾吏,是当今戏剧史上一个不容小觑的新形象。《鲜儿》演出了山东姑娘关东汉的精气神儿。《未婚妈妈》立意很好,很动人,但编剧上斧凿痕稍强。

  领略地方戏的博大精深

  邹忆青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是戏剧界最新成果的大展示、大检阅。我有幸参加观摩和点评,备感兴奋,心灵受到启迪,进一步领略了地方戏的博大精深。

  这9台剧目的题材、样式各不相同,各以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民间性书写着独特的故事,编织出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音乐唱腔浓郁的地方气息,或迂回优雅,或高亢激昂,在剧场回荡,更在观众心中久久回响。《未婚妈妈》丰富多彩的曲牌,委婉多情的唱腔,吸引感动着观众。龙江剧《鲜儿》是一出难得的优秀抗日戏剧。晋剧《巴尔思御史》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博大情操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获得了文华大奖的秦腔《花儿声声》,展现了新时期新生活的灿烂图景,唱腔更具有地域风情的花儿特色。《什刹海》和《骆驼祥子》虽然剧情各不相同,表现手法也不一样,但浓浓的京味真实再现了北京人昨天和今天的生活。天津的评剧《赵锦棠》充分发挥剧种唱念做舞,除了旦角曾昭娟的精彩演绎,男演员的表演也同样扣动观众的心弦。《月清》写农村普通人的遭遇,展现了善与恶、诚与伪的博弈抉择,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令人唏嘘感慨,思索回味。《魏敬夫人》作为展演开幕式首场演出,演员靓丽,剧情曲折,舞台呈现既真实又写意,可谓精益求精。祝愿以上作品在今后的演出实践中更臻完善,流传久远。

  女性题材作品令人惊喜

  刘 琼

  观看第一阶段展演,让我产生两个意外。一个是“飞行”编剧、导演少了,“近亲繁殖”不见了,戏剧呈现的丰富性、差异性大了。另一个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戏占多数:9部中有5部,分别为《魏敬夫人》、《赵锦棠》、《月清》、《鲜儿》、《未婚妈妈》,涉及新编历史剧、传统戏改编和现代戏三类样式。

  前一个意外特别值得祝贺。后一个意外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首先表明这些剧种旦角队伍强大,后继有人。当然,有的行当不全、不强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其次,戏曲对于中华民族女性或者母性品格的阐释和体验富有自觉意识,从母性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到社会学意义上的大爱精神,艺术转换比较自然;几个地位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性格命运各有千秋的女性均获得“善终”,表达了主创者的价值期许,体现了传统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再次,无论戏曲怎么创新表达,作为一种文艺类型,它都应该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灵建构,运用戏曲表演艺术的优势,在历史视野和现实背景下艺术化地表达“我是谁”“我向何处去”,呈现和传播人文情怀,这才是戏曲的“现代性”。从这5部女性题材戏中,多少可以看到对于“现代性”的探索。

  这5部作品涉及4个剧种。豫剧、评剧这两个老剧种有成熟的程式,使观众在“规定性”的大镣铐下,从变和不变的拿捏中获得审美快感。龙江剧和平弦戏这两个1959年后出现的较新剧种,也在美学气质和程式样式方面显现出成熟之美。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5-22)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