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为话剧《风雪夜归人》剧照。(摄影:林琳)
从文化交流还并不活跃的1994年起,薪火相传中,中韩日戏剧节已经举办了21届。三方轮流主办的戏剧节,今年正好轮回中国,在厦门迎来了三国戏剧人的君子之约。
此次展演的剧目,“既有经典名著的民族演绎,亦有对当下社会的深层思考;既有三国联合演出的尝试,又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力作。”戏剧节国际委员会中国代表委员季国平表示,在剧目选择上,各方都很用心。大部分剧目都是话剧,作为东道主,厦门的剧团则带来了闽地戏曲——高甲戏与发源于台湾、流传至福建的歌仔戏,展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数量上看,大剧场与小剧场的戏剧平分秋色,每一场都受到观众追捧,演出结束后的交流讨论尤其热闹,让日韩剧团在意外中倍受鼓舞。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本次戏剧节的绝大部分剧目都表现出一定的探索性。而“探索戏剧之可能”,正是中韩日戏剧人创立戏剧节的精神信条与原初动力,也是今日三国戏剧繁荣丰茂的精神源泉。
厦门歌舞剧院的《老宅》被命名为“音乐话剧”,这是介于话剧与音乐剧之间的一种实验剧种。《收信快乐》中,台词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致。两位演员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只是分坐桌子两边念着信,两小时的演出,2万多字的台词,撑起了整出戏。有趣的是,与之相反,韩国的《人间喜剧》却走向了另一极端。这出戏台词极少,全靠夸张生动的表情与肢体动作来表现,让人恍若回到了观赏卓别林喜剧的默片时代。
可以看出,三国参演剧目在类型与风格上体现出明显差异,正好形成互补。不过,无法忽略的是,尽管不同类型的戏剧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却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发展程度的差距。“比如此次展演的日韩戏剧多是小剧场,而本土戏剧几乎全是大戏台。为什么?小剧场的实验性、探索性更强,不是我们的强项。”《中国戏剧》杂志副主编高扬表示,在探索性上,本土戏剧确实落在了后面。
当然,探索需要承担不小风险,这导致创作者们束手束脚。对此,韩国戏剧评论家金沃兰认为需要放平心态,“在韩国,我们不太在意失败这种事,而只是将这看成一次探索的机会。艺术上不存在完全的成功和完全的失败,有的只是探索。”的确,创新不分高下,也无关乎成败。这种精神,也许正是戏剧和其他一切艺术的灵魂。 (原标题:探索之中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