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壮族先民精神世界的证明 在西南边陲的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蜿蜒流淌,整个流域山清水秀。沿江两岸的悬崖绝壁,随处可见一些赭红色的涂绘图案,有人物、动物和器物,与灰黄色的崖壁对比鲜明,栩栩如生。这就是古老而神秘的花山岩画。这些岩画的作者是谁,作于哪个年代,有何目的,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
地处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历史上与中原政权和文化相隔绝,早期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并没有文献记录。因此,岩画创作的时间、缘由、功能等并没有直接的古代文献记录可供参考。但学者研究发现,自古以来崇左为壮族先民骆越人聚居之地。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地区后,设桂林、象、南海三郡,象郡治所临尘就在现今的崇左市区。《汉书·南越王传》记载,“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贿遗闽粤、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说明先秦至秦汉时期,骆越和西瓯是生活在今广西地区最重要的两个人群。
左江流域的先民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到了骆田时代,骆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卓有成效,会根据潮水的涨退选择田块,并由此得名“骆民”,其族属也被称为“骆越”。骆越人正是壮族先民,在如今的崇左,壮族人口占比超过90%。考古人员通过近几十年对花山岩画内容与铜鼓、青铜器等纹饰的比对及其相关遗迹的碳十四测年研究,已经确定花山岩画的创作时间在战国早期至东汉时期,作者是世居当地的骆越人。
花山,壮语音岜莱,“岜”即山,“莱”是麻(花),“岜莱”即画麻(花)了的山之意。对花山岩画的记载,最早见于宋《续博物志》:“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明《异闻录》则记:“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无有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考古发现,左江花山岩画规模非常庞大,但主题极为统一,除了人像、动物外,大多为器物类图像,在我国西南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的铜鼓大量出现在画面中,并有羊角钮钟、环首刀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不仅表明了这些岩画作品的人群归属,更是对当时物质文化遗存和使用方式的重要记录,展示了骆越人的社会活动、文化信仰甚至精神世界。
有学者认为,在缺乏古代史料的背景下,花山岩画无疑是一张通往壮族先民精神世界的证明。
世界上最大的岩石艺术画板
考古发现,崇左市境内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200多公里的河岸两侧目前已发现岩画点80多处。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是宁明花山岩画点。花山岩画画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崖壁高250米、宽200米,岩画距江面最高约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画面长172米、高约50米、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包括人物、动物、器具各种图像1800余个。
有学者认为,与世界上大多数露天岩画位于山顶、洞穴、河滩出露的巨石之上的岩画不同,花山岩画大多选择紧邻江水的河岸峭壁作为创作地点。将水作为选址的重要因素和景观格局的重要内容,构成了花山岩画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经过科技检测,花山岩画以常见的赤铁矿为主要颜料,并以植物汁液为黏合剂,经过特殊处理调制而成。正因如此,露天岩画历经2000余年仍能较好保存。
花山岩画景观申遗课题组认为,花山岩画是距今2000余年前生活在左江流域的骆越人的伟大创造。骆越人使用独具特色、至今让人深感神秘的方式和技术,在陡峭的绝壁上创造出规模宏大、色彩艳丽、风格突出的岩画,反映了骆越人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其在超大的空间内密集分布、对单一主题的不断重复和强调、数百年统一的作画风格以及独特的选址和绘制技术,是骆越人与当地自然环境长期相处之下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
蜿蜒的左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沿岸80多处岩画点,这里被誉为“崖壁画的自然展览馆”。而世界著名考古学者保罗·巴恩则赞叹花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石艺术画板”。
古代岩画保护的典范
考古调查发现,由于历史上长期对外交通不便,人为的开发活动较少,且规模不大,加上当地民众对岩画怀有浓重的敬畏之情,所以花山岩画从未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保持了本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然而,尽管如此,受自然气象、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花山岩画或多或少也积存了诸如岩体脱离、开裂,颜料风化、褪色等问题。
自上世纪末开始,广西文物部门多次组织包括地质岩溶学、环境学、文物保护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专家,开展对花山岩画病害及病因的“诊断”。同时,1986年,建立专门保护管理站;1988年,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花山岩画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006年开始,专家团队对花山岩画做了三维扫描记录,并对岩画病害状况、崖壁温湿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分析。2007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古迹理事会专家尤嘎·尤基莱托博士、美哈·阿扎尔索尔尤基莱托博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等前来考察花山岩画。尤嘎·尤基莱托博士对花山岩画的保持现状、周边环境以及所具有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良好,并就岩画保护提出建议。
经过18年的前期研究,2009年12月,花山岩画保护工程正式开工。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岩画保护团队利用气象及温度数码相机、应用地质雷达、GPS坐标等先进设备,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帮助专家确切了解岩体中裂隙的走向和风化速度。与此同时,水利工程也首次被引入保护工作,包括修筑防止大量水分进入的“围木灌浆”堵水墙和设置导出式渗水点。“通过大量试验,专家组筛选出适合花山岩画岩片开裂的加固黏结材料——水硬性石灰。这种材料为将来岩画的加固与维修在可持续性方面提供了可能性。”项目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方云教授介绍,这种构想和实验在世界文物界尚属首次。
今年3月,花山岩画第一、二期岩画本体抢救性整体加固工程顺利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学者认为,该工程为涂绘类岩画的保护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是岩画保护领域一个有创造性的典范工程。
有望填补中国岩画世界遗产空白
花山岩画申遗无论是从遗产本身的价值,还是民族、文化交流和国家文化安全等角度,其意义都是战略性的。
花山文化是骆越民族的根祖文化,其后裔遍布中国西南诸省及东南亚各国,民族众多。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花山文化的国际性日益突出。通过东盟各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相通性和相近性,增强东盟各国对花山根祖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推进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岩画的突出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识,至今已经有27处岩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是世界上岩画遗产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岩画数量多、内容丰富、分布广泛,目前已有12个省(自治区)的40多个县(旗)发现了岩画,但至今却仍没有一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是分布在河流两岸临河崖壁画的典型代表,具备充分的申遗价值。首先,花山岩画是距今2000多年前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骆越人的伟大创造。其次,花山岩画独特的位置、壮美的景观和神秘的画面反映了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文化面貌和精神世界,是其精神文明的物质见证,是左江流域甚至整个桂西地区骆越文化独一无二的见证。
如果花山岩画景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填补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