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非遗”老字号求新求变 网上卖“非遗”产品

2014/3/20 17:23:01 点击数: 【字体:

  近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提出“我国‘非遗’80%以上没专家保护只有‘野蛮’开发”的论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2006年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以来,国家级“非遗”名录已有1219项,省级“非遗”名录已有8500项,在专家们看来,大多数“非遗”并没有真正传承和保护,而是沦为了“卖艺”。

  为了延续“非遗”的生命力,一些“非遗”老字号开始求新求变,在网上卖起了“非遗”产品。而相对于销售量,这些老字号们看重的,是电商平台对“非遗”技艺传承实践的刺激和对其所承载文化的推广。

  地域性时代性局限 “非遗”生存面临隐忧

  这些年,除了白酒酿造技艺、醋酿造技术、陶瓷烧制技艺、烹饪技艺等与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非遗”传统技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一些原本相当红火的“非遗”传统技艺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开炉铸剑于晚清年间的沈广隆剑铺是浙江省龙泉市一家百年老店,自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后名声大振,后又作为国礼赠送给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沈广隆剑铺几乎成了龙泉剑的代表。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广隆剑铺第四代掌门人沈新培对记者说,自功夫热过后,来沈广隆买剑的人越来越少,铸剑量也开始减少。经过调查,沈新培发现,现在剑的用途无非有两种:一是练武,一是收藏。可对于练武的人来说,沈广隆的剑太贵,而对于搞收藏的人来说,市面上号称沈广隆剑铺的假剑太多,而龙泉市的地域限制,也让沈广隆剑铺的龙泉剑走不出去。

  2011年,拥有国家级非遗“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百年老店内联升迎来了20年来销售增长最旺的一个年头,销售额达830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千层底布鞋。但就在那一年,从“十一”黄金周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已波及到中国,消极气氛向消费领域蔓延,内联升销售受到影响。此外,内联升寻求品牌时尚化转型,创新设计、产品转型是一项大工程,如果从实体店着手,隐藏着许多不可控的风险。“自2009年开始,内联升就开始在品牌官方网站上做零售和商品展示,但并没有作为发展重点,在这些年急需寻求突破之时,我们开始慎重考虑电商。”内联升总经理助理程旭对记者说。

  远在四川泸州分水岭的毕六福也遇到了难题。他是中国唯一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早作为生活必需品,中国桐油纸伞被使用了上千年,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但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内,桐油纸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难寻踪影。而今六福油纸伞作为具有观赏及收藏价值的文化艺术产品,依然名扬天下,但它依然存在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一样的困境。

  “非遗”进驻电商平台 转型还需时间检验

  让一个传统行业尤其是一个具有“非遗”称号的企业在网上销售并不容易,“除了思维模式和观念的冲突,还要兼顾‘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问题。”程旭说,经过激烈的内部讨论,内联升的电商计划开始启动。

  2011年,内联升“尚履商城”与天猫旗舰店上线,并相继进驻1号店、亚马逊、京东等第三方B2C平台。程旭介绍,尚履商城承载更多的是会员服务和产品发布功能,销量约70%集中在天猫。在2013年双11当天,内联升线上销售额达10余万元。2013年内联升电商的营业额达到了1000万元。

  沈新培的儿子沈州也把沈广隆剑铺搬到了网上,在天猫商场和京东商城都开了店,为了把网店做好,沈州还召集了一个6个人的电商团队,负责客服和销售。“自网上销售以来,这些网店一年的销售额在一二百万元。”沈州说,把龙泉剑搬到网上卖,是受到全国遍布的淘宝村启发,“好多家电商聚集在一起能成了淘宝村,要是龙泉市铸剑的剑铺都在网上开店的话,很有可能成就一个龙泉剑淘宝村。”有宏伟的计划,沈州也需要一步步做起。为了符合网售低价的策略,他把销售重点放在了较为便宜的龙泉剑上,“经过统计销量,越便宜的宝剑越受欢迎。可那些承载传统工艺的手工龙泉剑则很难销售出去。”

  在很多电商平台开网店,沈州已经把沈广隆剑铺的名声创立起来,可怎么把高价的龙泉剑卖出去还是一个问题,“目前看,转型还需要时间考验。”

  与手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毕六福则完全不懂网络,更谈不上开网店。毕六福的儿子则把油纸伞搬上了网络,与其他“非遗”入驻多家网上商城相比,六福油纸伞仅在淘宝上开了一家个人网店,信誉也只有两颗钻。“现在油纸伞的销售不仅在国内,还有国外的团体也给我们下订单。希望通过网络,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油纸伞卖到全世界。”毕六福说,儿子说要花钱在网上销售,可他觉得还是把质量搞上去才是硬道理。

  对于这些“非遗”产品来说,要想在网上卖出更多产品,就必须遵守电商的规律——流量决定销量。要想有足够多的流量都需要花钱购买。而传统企业最关心的是投入产出比和盈利时间点,一定程度上和电子商务的逻辑是冲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往往是一大难题。内联升电商2013年的资金预算是20万元。沈广隆剑铺每年的电商成本在60万元。可在流量价格飞涨的电商时代,这点资金甚至不够做一星期钻展或两三次聚划算活动。

  保住“非遗”称号

  质量必须有保障

  为了不让“非遗”沦为网上的廉价商品,具有“非遗”称号的企业必须对质量有保障。

  “做电商后,有些人会担心网上线下销售价格不一致,最终导致品质下降。事实上,我们从最初做就坚守价格线上线下统一,产品款式以消费群体做区分,将重点放在提升购物体验和服务上。”程旭说,为了保障质量,在2008年就成立了以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何凯英带三个徒弟的核心团队,始终遵守传统工艺的流程,连鞋底的针脚都保持平针2100针或十字针4200针的标准。

  有关专家表示,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订单化、跨地域化生产销售模式,是“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死结”的利器之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子寅看来,就“非遗”项目传承而言,市场是把双刃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文化自信,盲目跟风,也有可能造成核心技艺的丢失、原真性遭破坏等恶果。部分商人对‘非遗’产品知识产权的盗用、冒用,借助名气粗制滥造,让生产性保护成了‘非遗’商业牟利的避风港等也值得关注。对于这些可能性,要积极面对、妥善解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持另外一种观点,文化有一部分可以生利,但有一部分不能,产业化会让不能生利的文化变得生利,这是很大的破坏。“我们的‘非遗’就是在卖艺,它已经不生长在原来的土地、家园上了,‘非遗’的传人就是在打工,这就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果。”

  “长老团”带徒弟难

  保护关键是传承人

  这些年,人们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经常争论不断。有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一个可以慎重探讨、并且进行的思路。

  曾主持过两届“非遗”传统手艺项目评选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觉明则认为,“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提法并不确切,“‘非遗’项目的传承才是这个项目能否保护好的一个显著问题。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光有生产工艺就不能叫做‘非遗’。”

  事实上,国内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基本上成了“长老团”。单以山西省来看,前三批公布的名单中9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80岁至89岁10人,70岁至79岁21人,60岁至69岁13人,真正处在中青年阶段的(19岁至45岁)只有5人。如果他们带出徒弟来,项目就能传下去,否则项目就处在濒临绝迹的境地。

  “紫檀雕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屠杰告诉记者,他曾先后招收2000多名学生,但多数在学习了4到5年,甚至是1年左右就放弃了,只有少数人可以从事这个行业10到20年。“收益低以及学习较辛苦是他们放弃的主要原因。”

  正如冯骥才所说,日本、韩国每一项“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后面都是一批专家保护它,帮助传承人。我们的“非遗”80%以上没有专家保护的,我们的艺人没有科学支持、没有保护,而且只有开发。我是最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词的,野蛮的词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用“开发”这个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新报记者 刘超群(原标题:“非遗”老字号求新求变 网上卖“非遗”产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每日新报(2014-03-2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