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考古离我们不远——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侧记

2013/10/24 10:27:40 点击数: 【字体:

    本报记者  杜洁芳

    当“考古即是挖宝、考古就是盗墓”以压倒多数的阵势占据了人们对考古的认识时,考古学家们发现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学科竟然被曲解得如此之深。而如今又赶上了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以前一直“关起门来搞建设”的考古学开始学着撩开面纱直面公众,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将考古推向公众方面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继前几年成立公众考古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公众考古活动、建立考古网站、提供学者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平台之后,今年,他们又推出了公众考古论坛。10月20日,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以及相关高校的多位考古学者与热爱考古的学生一起参加了论坛,围绕着一些热门话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考古离公众并不远

    打开中国考古网的网站,可以看到,有6万多名粉丝在长期关注,网站上的讨论话题也常设常新,有的还冠以流行话语如“考古江南style”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开设的考古汇网站,也聚集了不少考古爱好者,网站开设的互动栏目,如“文物考古历史上的今天”“李济考古学奖学金”等也常常出现“人头攒动”的情形。上海博物馆连续两年举办的“考古中国讲座”也一样火爆,据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每次的讲座现场都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人。这些现象似乎表明,与过去定位成冷门学科不同,考古如今正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

    此次论坛也不例外,开幕当天就吸引了不少高校考古社团的学生参与。为了与其他考古爱好者互通有无、交流心得,他们不仅精心准备了讲演稿,还不忘在会间进行热烈讨论,有的为了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吃饭空当还意犹未尽地追着考古学者求教。

    而考古学者的讲演也都奉行着将深奥的考古学知识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话语来传达的准则。他们选择了一些公众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演说。如“仰韶故事”“西坡葬礼”“何以中国”“考古好玩”“反思曹操墓”,抓人眼球的讲演使听者听得如痴如醉。

    考古与公众的双向互动

    一次,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应邀去上海图书馆做讲座,讲座题目是“考古不是挖宝”,海报张贴出来后,正巧有人在旁边议论:“考古不是挖宝吗?那考古就是挖墓!”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高蒙河的脑海里。“可见,考古挖墓在常人看来大多是一回事。”他说。于是,近几年来,除了坚持深入考古一线外,他的一部分精力还用在了推动公众考古的事情上。这几年,他深刻体会到将考古推向大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深奥、晦涩的考古成果及知识很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与认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考古学者不能停留在原先的考古报告中,必须转变思路,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例子来讲述一个个考古知识。在他看来,这不比写学术报告更容易。可以说,公众考古向考古学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化难为易。但是,考古公众化却也遭到了考古界不少人的抵触,有的人认为,这绝对是学者的不务正业。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新伟却不赞同,他说:“考古与公众其实是一个互为促进的过程。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常常专注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时不免一叶障目,而公众的视角会给这种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而考古成果的普及也会激发公众主动保护文物的意识,从而使文物的保护更为普及。并不是一种徒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公众的疑惑也许会使考古学者重新考虑考古的一些问题,视野也同时得到开阔。”

    如今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考古认知的渴求越来越浓厚,要求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这也要求考古不能远离公众,需要发出权威的声音为人们解释考古的来龙去脉。高蒙河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考古专业工作者与公众共建考古的时代,公众考古已然不是科普,也不是点菜送菜的单程方式,而是双方互动的考古行为模式。” 过去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都是专家说了算,但现在有些时候,专家学者已不再是考古信息的唯一解读者,公众的参与度越来越大,以至于质疑声也越来越高。“过去和现在是公众能为考古干什么,现在和将来是考古能为公众做什么。” 高蒙河说。

    要面向公众,更要传播真相

    2009年,曹操墓被发现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社会上引发激烈争议。公众对曹操墓的质疑如惊涛骇浪汹涌而来,一发不可收拾。似乎有一种曹操墓造假已板上钉钉、谁为它说情谁就是学术败类的架势。专长于商周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唐际根也深切体会到了那次争论的巨大声势。这种体会来源于自己编写的《曹操墓真相》的出版发行。为此,他也一度成为差点被唾沫星子淹死的学者之一。然而,时过境迁,谈及考古与公众的关系时,他认为,学者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在为公众传达“考古好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传播真相。也许对于真相的解答,公众有公众的认识和看法,但对考古学者来说,更加有义务固守自己掌握的资料把真相广而告之。他说:“考古要面向公众,也不能被一部分人牵着鼻子走,因为公众的知识储备参差不齐,作为学者有义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而不是简单地凑热闹。”而一项考古发现被公众聚焦之后引发的后遗症就是人们在忧虑,公众考古该走向何方?是否会影响考古本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客座研究员汪永基表示,公众考古并不是让公众直接参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而是面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推动公众更多地了解考古,提升公众对文物和文化遗址、遗产的保护意识。所以,只要秉承这条宗旨,公众考古的道路就不会误入歧途。

    而对于公众考古即将成为一门学科的论断,也有不少学者并不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说:“公众考古千万别成为一门学科,它本来就是一个自发的实践过程,一个传播真实的、正能量的过程。”

    不管公众考古应该走向何方,至少考古那扇神秘之门正在为我们轻轻地开启。(原标题:考古离我们不远——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侧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10-2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