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 力
10月2日至10月6日,中国音乐“小金钟”奖第二届全国少儿二胡比赛在河南省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举办。近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名选手,经过紧张的复赛、决赛,角逐最终的奖项。
对民族文化有深刻领悟才能学好二胡
俏皮的《赛马》、温婉的《河南小曲》、悲怆的《二泉映月》、深情的《乔家大院组曲》……在颁奖音乐会上逐一登场。
“二胡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拉弦乐器,学习了它,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来自山东的选手刘一诺告诉记者,她在5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电子琴,6岁学习二胡,现在基本已经养成了早起弹琴、晚上拉二胡的习惯,“音乐的语言其实都是相通的”。
这次“小金钟”二胡比赛,在考察曲目的选择上,尽可能地兼顾了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技术能力,以展示这一乐器的独特魅力。“掌握二胡众多不同风格、内涵的作品,需要选手们从小对自己的音乐表现和内心情感有很好的把握,同时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领悟。”专业组评委会主任宋飞说。
在决赛现场的休息室里,记者见到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蔡煜辉。他是这次比赛专业组中少有的不使用伴奏的选手。他告诉记者,自己希望能够将二胡这一乐器的美,通过独奏的形式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出来。“我在演奏《二泉映月》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创作者所处的年代和背景和他所经受的苦难。”
半决赛点评,业余组评委会副主任刘光宇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我们要向所有的小选手们致敬。因为他们是在用语言、文字以外的第三种语言来抒发感悟。”在刘光宇看来,大家拿在手上的二胡,也是在坚守信念、继承民族的传统。“所以这样的使命是崇高的。”刘光宇说。
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此次比赛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同时进行。专业组面向全国各大艺术院校附中,以各个学校分配名额的方式来选拔。业余组依照年龄分为儿童A组、儿童B组、少年组。
而在赛场之外,选手们的摩拳擦掌,眼神中的那份笃定与期望,你竟看不出哪些是专业的,哪些是业余的。
业余组儿童A组的金奖获得者段萧芮今年9岁,她的外公还有几个叔叔都在淮北豫剧团演奏。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外公学习二胡,她对这一乐器的兴趣日增,而学习二胡也带给他们全家乐趣与和谐。“我们一家人几乎都会拉琴,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非常快乐,或许这就是音乐的感染。”他说。
在看完了专业组选手的全部比赛后,宋飞甚感欣慰。她告诉记者,这一届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又提升了。“这些孩子们都很有实力。尤其可喜的是,他们不只完成了技术上的演奏,在艺术表现、对音乐的诠释过程中,还能看到他们内心的独特表达。无论你技术能力在哪个层面上,当音乐起来的时候,你就是完整的一个‘人’字。”她说。
业余组评委会主任赵寒阳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认为有些选手在舞台上的表现确实比较好,有的甚至赛出了专业水平。而不足之处在于,还需要多增加舞台的锻炼,否则一紧张,演奏出来的水平也就往往容易打折扣了。“现在孩子学琴进步得很快,但是在音准方面有的还有所欠缺。在对琴的调试、演奏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让琴发出最好的声音。”他说。
在全国性比赛中“教学相长”
10月6日晚,当评委与选手们在颁奖晚会上共同站立,合奏《光明行》时,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片欢呼声。
为了鼓励各地二胡选手积极参与本届比赛,除选手及其家长、辅导老师的交通、食宿需自理外,此次比赛的其他所需经费均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筹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沛东表示,希望通过这类比赛,为各年龄段优秀选手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我国二胡演奏领域选拔储备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在半决赛过程中,有一位选手把弦拉断,弓毛也断了。评委会迅速做出决定:让这个孩子重新来一次,把曲子拉完。“艺术的竞技已经退到其次了,我们希望给这个孩子心灵上最大的安慰和鼓励,让他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刘光宇相信,这段经历会让这位选手受益终生。
不少带队老师表示,此番带领选手来参加比赛,对于自身也是一种学习。“这样的一个大赛,把不同的作品推出、推广,普及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同时也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来自上海的一位老师说,其实比赛的名次和奖项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让二胡学子和老师们,接触到更多最新的二胡创作成果,以及它的演奏发展成果和教学成果。“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教师教学方面、教材方面的互相交流,都会促进二胡的整体发展。”(原标题:对民族音乐抱有一份虔诚——记中国音乐“小金钟”奖第二届全国少儿二胡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