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刻经留迹石经山
2013/10/10 9:51:5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房山坟庄刘济墓后西行,进入白带山谷,就是云居寺和石经山。两地相距不远,似乎也在昭示着二者的关联。《房山石经》的刻造自隋唐以来一直并未衰退,即使在“安史之乱”时期或唐武宗会昌灭法之年(会昌四年)都有人施造。施刻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信徒。其籍贯遍于今日的河北全省,并及于山西、河南各地。刻经的功德主涉及的阶层也极广泛,包括了民间各行业的人。每次施刻的人数也不等。有的是个人独力施刻,有的是集体施资,有的定出每年刻经的条数。从《大般若经》的题记看来,这些功德主都有一种“石经邑”(即募刻石经会)的组织,每邑有“邑主”(劝募僧)、“社官”、“平正”(主任)、“录事”、“平录”(平正兼录事)、“邑人”(会员)等数人至数十人不一。《大般若经》的功德主多在经文下面刻着题记,这些复杂的行业的名称,提供了研究唐代幽州范阳地方社会经济的资料,同时也说明了佛教的信仰在唐代是如何地深入民间。当时施资刻经的人并不限于佛教徒,道教的男女道士也有不少人赞助过刻经的事业。 而前段时间被人们熟知的刘济也是施刻人之一。《房山县志》这部创自明万历、清至民国一再续修的房山地方文献,记载了佛教圣地云居寺的刻经故事。在这部文献中,《涿鹿山石经堂记》出自唐代的碑记,赫然署名为刘济。在这篇碑记中,刘济自述:我刘济用自己的官俸,为圣上(唐宪宗)刊《大般若经》,在今年四月完工。这篇碑记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刘济不仅是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还是一位虔心佛事的佛教徒,在绵延千载的云居寺刻经史上,刘济是重要的刻经人之一。
《大般若经》是一部600卷的巨制佛典,刘济之前已经刻到300卷前后。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刘济开始续刻,到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四月初,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刻到第412卷,共计镌刻100余卷。
这100余卷《大般若经》运上石经山藏经洞封藏的场面,被《涿鹿山石经堂记》真实记录下来:元和四年四月初八,正好是浴佛节,僧俗四众齐集石经山下,刘济在部将的簇拥下,亲临石经山指挥,一声令下,万人协力,有的推,有的拉,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响彻神秘的山谷,一块块石经终于运到石经山上,封藏在藏经洞中。刘济封藏石经的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从而留下了他在石经山跨越千古的足迹。
刘济一定没有想到,他的这篇碑记,无意中为后世保存了最早记录云居寺佛教的确凿史记。“涿鹿山石经者,始自北齐……至隋沙门静琬,睹层封云迹,因发愿造十二部石经。”按照刘济的说法,石经山刻经,从北齐时候已经开始,静琬是个继任者。
刘济还记录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唐太宗贞观五年,静琬刻《涅槃经》那天深夜,白带山谷忽然传出三声巨响,第二天山麓上出现30多棵树。这年六月山洪暴发,上游河岸崩塌,数千株巨大的松柏顺流而至漂到白带山下,静琬召集工匠,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利用这些木材在白带山下建起庙宇,这就是云居寺。 (杜洁芳 整理)(原标题:刘济:刻经留迹石经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