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中学课本删除鲁迅文章 大众阅读浅表化现象严重

2013/9/18 11:31:04 点击数:52 【字体:

  用流行时文和快餐阅读代替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已经成为今天必须正视的文化现象

  新学期开学之际,传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风筝》的消息。“去鲁”是近年来新编教材的旧话题了,但是,依然引起公众的关注。

  为何要“去鲁”呢?综合教材编辑、出版方和一些受访教师的言论,理由有两点:其一,在国内中学教材中长期“一家独大”的鲁迅文章,是阅读贫乏时代的选择,现在之所以压缩鲁迅文章的篇目,是为了及时追踪新人新作,给时新作家的文章及时入选教材挪地方;其二,鲁迅的文章对中学生来说,过于深刻,甚至过于沉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不接地气”,以更适合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新人新作替换鲁迅文章,就是为了新编教材“更接地气”、更“大众化”。

  文章代有不同,教材编选因时变更,这无可厚非;所谓因材施教,编选教材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为了标榜求新而“以新去旧”,为了迎合学生而“从浅避深”,真的是语文教材“新编”的当然准则吗?

  语文教材范文的编选,是文学作品经典的编选。编选的基本准则,用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的梁朝文学家萧统的话说,“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即入选文章当以思想性和文学性两者为胜。鲁迅的《风筝》,写他少年时代粗暴地撕毁了小弟偷偷自制的风筝,以惩罚小弟的“没出息”和表现为兄的“强胜”;而到中年之后,他突然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少年时的做法是对小弟的“精神的虐杀”。然而,中年的鲁迅,面对同样已到中年的小弟,已经没有办法“补过”了,最令他自责而难以解脱的是,当他终于有机会向小弟叙说这件少年往事时,小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鲁迅不可解脱的深痛,不是他曾经对小弟的粗暴,而是这粗暴施行于小弟永逝不回的童年——因此是得不到宽恕的。可以说,《风筝》用一个亲情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于亲情的人生哲理:关爱必须从理解开始,因为生命的历程不会在时间中重复。姑且不论文章的思想性,单就语言艺术而言,《风筝》文字自然贴切而遒劲醇厚,并非艰涩到不可为初中生所接受。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说:“我小学五年级时,没什么书好看,只有读鲁迅作品的单行本,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初中时达到痴迷程度。我们那个时候能读懂,现在的孩子就读不懂了?难道大家的阅读能力退化了?”曹文轩的质问值得我们警觉。

  前些日子某出版社在网络上做的阅读调查显示,四大名著读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四大名著没变,变的是读者。不同时代培养不同的读者,而不同读者也能培养不同时代的文学和文化。当下阅读之“轻”,从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即可看出。和“去鲁”一样,大家纷纷扛出了“大众化”的大旗,似乎大众化就是选择自由,大众化和读经典“势不两立”。这种对大众化的误解一再发生,以致我们拱手让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提升的机会。大众化是多元文化的并存,娱乐和求知并重,文化产品追求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俯就和迁就,而是在形式上“明白晓畅”,在内容上“表达主流价值”,满足大众的需要并能提升大众的修养。文化市场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供货方,更是精神与修养的培育场,这两个功能不是相互对立,甚至是替换、驱逐,恰恰相反,是可以并且有必要和谐共存。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们是大师天才之作,还因为它们作为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精神历史结晶,是经过历史淘漉的人类精神创造,具有深刻的文化建构力和深远的精神影响力。流行阅读、快餐阅读的风气之下,用流行时文代替经过历时检验的经典作品,“请走”经典,已经成为今天必须正视的文化现象。别的不说,经典阅读的缺失正在导致国民阅读力和语言表达力的退化。以老师难教、学生难懂为由,把鲁迅“请走”,正是当前社会过度娱乐化、大众阅读过度浅表化的反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教师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传授新知识、解除疑问迷惑,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拓展其视野,提升其精神。“去鲁”以“去经典”迎合学生“兴趣”和“接受力”,其实是放弃了教育的提升功能。编教材就是要注重经典。不教经典,何成教材?如果教材的编选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而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既有知识为水准,那么何谈教育学生和提升学生?从小学升到中学,本是儿童步入少年,向社会开启心灵的时机,范文的选择,应当给学生一个跨入心智新阶段的启示。这个原则恐怕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弃。何况,“去经典”带来的阅读转变,丝毫不意味着创新和创造。 (徐鹏飞)(原标题:中学课本删除鲁迅文章 大众阅读浅表化现象严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3-09-1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