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广州历史建筑金陵台、妙高台遭强拆引发社会关注,人们惋惜之余,也将目光投向了自己身边的老城。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但城市要发展,旧城改造不可避免。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发扬旧城的价值?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邓其生看来,旧城改造最需注意“新陈代谢”和“点面兼顾”。
“新陈代谢”是用人体的运行方式来比拟旧城改造,认为旧城改造应按照生活的需要逐步完善、改善,反对大拆大建。当前,破旧城、建新城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很常见,“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却丢失了古旧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古遗址、古建筑、历史环境与城市肌理造成了永久性的破坏。
世界上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罗马、威尼斯等,新城大都建在旧城之外,古城则定位于博物馆、旅游城、购物城,通过立法严格保护,对历史建筑和街区只做非常有限的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从而保留了旧城的历史风貌。
在国内一些地方的旧城改造中,往往把旧城设为城市的中心,像摊煎饼一样向外延伸,结果使旧城中心化,人车密集,染上了严重的城市病。为了减轻病痛,又不得不天天动手术,搞更多的旧城改造,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尽量坚持“点面兼顾”的旧城保护方略。
旧城的历史建筑、文保建筑不是罩上“玻璃罩”就万事大吉。跻身于现代建筑群中的一两处老建筑,不但美感上不协调,价值也大打折扣。“点”上的建筑只有在“面”上才能尽显其价值与美感。历史街区就是一个面,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构成观赏视线的完整效果。具体说来,就是不能孤立地保护某一个建筑,而应该统筹把握,将典型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落和轴线空间都纳为保护区域,保护其原有建筑形式、色彩、比例,以及周边道路、地貌、绿化景观等历史环境。
“新陈代谢”是改造原则,“点面兼顾”是保护原则,能够做到这两点,旧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基本就可以保留下来。但遗憾的是,放眼全国,目前成片的旧城历史街区已存不多,古建筑零星地插在高楼街道中已为常态。像山东聊城、湖南岳阳、云南大理、河北邯郸等历史文化名城,甚至已经没有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街区。旧城被当作房地产开发对象,最终老街道变成步行街、假古董,看似“发展”了,实际却丢掉了城市的历史,切断了城市的文化肌理。在今后的旧城改造中,我们当尽可能避免这种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 (原文刊于2013年第14期《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原标题:旧城改造别切断文化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