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夔州大地上有一道传统美食:盬子鸡,因特色的烹饪器皿、绵长的香气而深入人心,是奉节家喻户晓的名菜。然而,近日这道菜的名字却受到网友的质疑,有网友称盬子鸡的“盬”字是错别字。
6月26日晚上,住在重庆南岸区的网友“陶灵”在天涯重庆发起了关于奉节盬子鸡的讨论,他认为此“盬”与烹制工具、甚至盛装食物的盆钵都毫不相干,但当地人却坚持这样写,连“非遗”名单中,也是如此。随后记者在字典上查证,盬有古代盐池名、没有经过熬制的盐、停止、吸引、不坚固的意思,与盆钵相去甚远。
此外“陶灵”还提到,真正的“gu”字应该是缶古皿,但这个字在一般的字典、词典,甚至是《辞海》也没有,据说就连县志里也难以查到。
据查证,2011年4月,奉节竹园盬子鸡传统制作技艺进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上使用的正是网友质疑的“盬”字。奉节文化馆馆长张世潮告诉记者,其实网友说的没有错,“严格说来,这确实是个错别字”。
“其实申报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但在输入法的限制下,真正的‘gu’字无法拼打出来,再加上考评要求以老百姓沿用的字为准,因此最后还是选择了‘盬’”,张世潮解释道,当地人是根据器皿的烧制形态来记录这道菜,随着时间推移和字形演化,就沿用了现在的“盬”字。见习记者 饶方婧(原标题:奉节"非遗"盬子鸡"盬"字被指是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