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最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形形色色的误解误用,该由谁来指正?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曾把高级知识分子比作“知识富豪”,倡议“知识富豪”用知识回馈社会,尽社会义务。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丕杰就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知识富豪”,他说:“为了纯洁祖国的语言,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目前社会上误用成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辞书编纂工作者和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8年开始,他就开始撰写辨析成语误用的小文章,每篇文章着重讲一条成语,先说这条成语什么意思,理解和运用这条成语要注意什么,然后举出媒体中误用的例子,分析错在哪里,原因何在,必要时也指出怎样修改。这些文章既有学术品位又实用、通俗易懂,很受读者欢迎,因此商务印书馆将它们结集出版为《成语误用辨析200例》一书。
这部书的优点有很多。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曹先擢归纳了四点:误用成语的选择大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有正确的观点,即语言发展的观点;例证丰富;分析能分门别类,注意实用。北京大学的苏培成指出它的显著特色是“不但解释了常用成语的意义,而且重点突出了成语的应用,分析了造成误用的原因,指明了避免误用的方法”。
我从事编辑工作十余年,因编辑之由而结识赵先生,对这样一位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老人心怀敬意。捧读赵先生馈赠的《成语误用辨析200例》,深感此书除了上述优点外,还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第一,老吏断狱,一举击中要害。一般的人,即使能够感觉到某个成语用错了,也不一定能够说清误用原因和解决方法。赵先生194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求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具备很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因此对成语误用非同一般地敏感,分析时“能如老吏断狱,一下子把要害抓住”。这一点成就了《成语误用辨析200例》的学术品位。
第二,词典风格,短小、精练、明白晓畅。如今许多人写起文章来又冗长又艰涩,令读者望而生畏。赵先生却截然相反。他曾经编过词典,词典编写要求语言精练、明白晓畅,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揭示尽可能多、尽可能准确的内容。赵先生把这种追求带到了这本书中,书中200篇文章,篇篇溯源、举例、分析,但都不长,短的只有五六百字,长的也就千儿八百字。整本书没有高深的术语,明白如话,不仅老师们能够轻松读懂,中学生读起来也丝毫没有障碍。(原标题:读《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善待文字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