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古人冰上运动:打滑挞似高山滑雪 冰蹴球已300年

2016/1/6 9:57:01 点击数: 【字体:

  京张申冬奥成功,催热了冰雪运动。这个元旦小长假,滑冰、滑雪成为不少市民度假的娱乐项目,龙潭公园、天坛体育中心、地坛体育中心等地,拥有300年历史传承的老北京“冰蹴球”运动重出江湖,吸引众人跃跃欲试。其实,北京地区盛行的冰雪运动可远远不止一个“冰蹴球”……

  以前的溜冰鞋长什么样?

  在民间,冬季里最寻常的冰上运动要数滑冰了。清代北京的什刹海、积水潭等处,每逢冬季就有许多人前往滑冰。

  现代人去滑冰一定要用到溜冰鞋。古代可没有现在这种带轮子的溜冰鞋,聪明的古人会怎么办呢?最早的冰鞋是从冰刀演化而来的,人们为了便于在冰上行走,就把牲畜的胫骨缚于脚下。后来人们对冰刀进行改进,在一块木板的底部固定铁条或铁片,再将木板扎紧在鞋上,称为冰鞋。

  清朝时已经有“溜冰”的称号了。溜冰,又叫冰上滑擦。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溜冰时要穿着特制的有铁齿的溜冰鞋,有时候还会进行溜冰比赛,从河的一头滑到另一头,以最先到达为胜。冬季时市民经常聚集在护城河进行溜冰比赛,返回的时候则坐人拉的冰床。

  清朝有一种冰上运动名为“打滑挞”,非常类似于今天的高山滑雪。在冬季选一个比较陡的坡,用水浇成冰山,高十米左右。滑雪勇士们从最高处滑下,以到地不摔倒为胜。这项运动要使用带毛猪皮的冰鞋,这是一种特制的冰鞋,因为打滑挞从高处滑落,需要非常光滑的冰,同时冰鞋也要非常滑,以尽可能减少与冰的摩擦。

  足球、篮球和滑冰可以三合一?

  清代还出现了滑冰与蹴鞠相结合的冰上蹴鞠。《帝京岁时纪胜》说:“金海冰上作蹙鞠之事,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古人在冰上抢球时穿的是另外一种特制的冰鞋。进行抢球比赛时,参赛者分为左右队,一队穿红衣,一队穿黄衣,排队站好。御前侍卫把一个球踢向两队中间,众人开始争抢,抢到球者再把球抛给自己的队友。这种运动可能是把足球、篮球和滑冰结合起来,抢球时可能手脚并用,既可以用手掷也可以用脚踢。因为需要控制球,穿的冰鞋必须要比较灵活,所以就在鞋上安装了铁齿。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祖父曹寅曾有《冰上打球诗》描绘其景象云:“青靴窄窄虎牙缠,豹脊双分两队园。整洁一齐偷着眼,彩云飞下白云间”;“万顷龙池一镜平,旗门回出寂无声。争先坐获如风掠,殿后飞迎似燕轻”。

  冰上蹴鞠在民间也有所流行。清人东岩居士在《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上蹙鞠,则皆人民练习者。”但是因为冰上足球的制度还不完备,所以发展得并不广泛。

  “伸不开手”的九格格使其发扬光大

  与冰上蹴鞠名字类似而玩法完全不同的就是冰蹴球了。冰蹴球有着很古老的历史,它本来是清乾隆年间出自宫廷的一种游戏,叫做“踢盖火”,“盖火”是古代盖在炉口压火的铁器,圆形,中间凸,顶端有孔。可见,这里的“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足球篮球一样的东西,更像是现在体育运动——冰壶。

  “小孩小孩跟我玩儿,踢球打尜儿溜二闸儿。”这句老北京童谣里说的“踢球”,指的是一项老北京特有的运动——踢石球。而在数九寒天,这项运动又转移到了冰面上,踢法相同,叫做“冰蹴球”。 

  清代皇家每年要进行冰嬉表演,老百姓则在什刹海的冰上踢冰核儿取乐。当时孩子们穿的布底棉鞋站在冰上不易打滑,把凿冰时散落在冰上的冰块当球踢,规则与踢石球一样,用脚踹球,以球击球得分。

  “冰蹴球”在什刹海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曾有一位名叫李声振的诗人在《百戏竹枝词》中记载了当年盛况:蹋鞠场上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铁球多似皮球踢,何不金丸逐九陵。作者在注释中说:“蹋鞠,俗名踢球,置二铁丸,更相踏墩,以能互击为胜,无赖戏也。”根据此记载,冰蹴球在北京的历史已经300多年了。

  那么是谁将这项体育运动推广开来的呢?据说这与一位格格有关。乾隆皇帝有位九格格,长得很漂亮,又聪明伶俐。乾隆老来得女,对她十分宠爱。九格格一生下来右手就呈半握拳状,一直伸不开,大家称她为“佛手公主”。当她看到宫中姐妹兴高采烈地玩嘎拉哈(耍羊拐),自己却因是“佛手”而无法参与时,心中闷闷不乐。乾隆命内务府大臣海望想办法让九格格开心起来。海望到民间察访,发现“踢石球”运动用脚不用手,正适合九格格玩耍,便报知乾隆。得到乾隆恩准后,宫内太监就陪着九格格踢石球玩了。九格格后来嫁给权臣兆惠的儿子格兰泰,家住什刹海畔大翔凤胡同,于是把踢石球的游戏带到了什刹海。

  直到清朝末年,醇亲王府还保留着这一娱乐活动,王府太监们平日在平地上踢石球,冬季就在冰面上踢冰核儿。后来,经溥任(末代皇帝溥仪之四弟)参与,“踢石球”活动被北京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定名为“蹴球”,成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蹴球虽然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冬季儿童“踢冰核儿”又成为了民国时期的冰上热门游戏。不过,踢冰核儿的活动也在什刹海消失60年了。

  早年间什刹海冬天打冰会剩下很多碎冰块儿,孩子们就捡来踢着玩,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怀柔的喇叭沟门、顺义、卢沟桥地区的农民中间,还流行着踢冰核儿。遗憾的是,后来这一运动在京城渐渐消失了。而现在这一传承300年的体育运动正逐渐回到世人的视线,成为北京市民冬季一大娱乐对象,古老的体育竞技重新焕发了生机。

  比安陵容厉害的“花滑”选手比比皆是

  除了由民间传入宫廷的冰蹴球,每年冬季,皇宫里还将举行盛大的冰嬉活动。清朝起于白山黑水之间,自古重视冰上活动,因此入关以后,冰嬉大为盛行,既为军事操练,也用于娱乐,称为“国俗”。冰嬉包括冰上速度比赛、花样滑冰、掷球、射箭比赛等许多项目。很多人在看完《甄嬛传》后都对小主安陵容一段“花样滑冰”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年冬至后,由八旗各选高手二百名,于太液池(今北海)举行盛大的冰上表演。参加者各穿本旗的服装,背着各色小旗,在冰道上滑行。表演者还可以做出千姿百态的动作,如“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燕子戏水”等。花样滑冰有单人独滑,也有双人或多人组合,一人做出托举动作,另一人在上面做出腾飞旋转的动作。

  速度比赛也很有看头,正式比赛开始之前,要在皇帝的御座附近鸣炮,数里地之外的大旗处随后也鸣炮一声作为回应。随着一声炮响,就见众人从大旗处争先恐后滑向御座,如千军万马驰骋,最先到达御座的为胜,分头等、二等,各有赏赐。

  转龙射球这种活动是滑冰和射箭合二为一的活动。这种技艺较高的冰上活动只流行于宫廷,民间少见记述。一人手拿小旗走在前面,后面两人拿着弓箭。一二百旗手和三四百弓箭手曲折盘旋走在冰上,从远处望去,蜿蜒如长龙。队伍的最后方是一位儿童旗手,表示龙的尾巴。在皇帝的御座附近设有旗门,上面悬挂的球称“天球”,下面悬挂的球称“地球”。长长的队伍将要滑到御座附近时,两位弓箭手快速张弓,一个射天球,一个射地球,射箭后迅速退出按原路返回队伍。此外,在冰上还有杂戏、舞龙舞狮等表演。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时期《冰嬉图》展示了大规模的冰上表演的场景。冰嬉在乾隆时期受到高度重视,有一位苗族青年因冰嬉技巧高超而受到乾隆帝的表彰,特许加入八旗。受宫里影响,冰嬉在民间也颇受百姓欢迎。

  文/陈隽情 制图/廖元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