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静
近来,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因网晒“点翠头面”饱受争议,其在一条图文微博中称:“这一头点翠头面,十几年前买的,花了12万银两,今天即使是40多万元人民币也买不到了,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永不褪色。”此言一出,引发部分环保人士的强烈不满,更有甚者质疑剧团花大量经费置办如此“残忍”的行头,是否有意义。
如果不是这场争论,很多人并不知道点翠头面为何物。传统戏曲的旦角演员都需要“头面”,所谓“头面”,是指整个头发的造型、饰物,有“软头面”和“硬头面”之分。而点翠头面,顾名思义,就是指用翠鸟的羽毛和水钻、纯银等来装饰头面,因其色彩鲜艳和质地高贵,主要供身份高贵的女性角色使用。
“点翠头面”是一项传统制作技艺,古已有之,清末民初更是盛极一时,从宫廷流传到民间。为保证颜色亮丽,主要是收集几十只活的翠鸟翅膀下面的羽毛点缀演员的头面。换言之,为了名角儿头上的那一抹亮色,极有可能让几十只翠鸟受伤甚至丧命。
目前,我国拥有点翠头面的戏曲院团不在少数。正如刘桂娟所说,各院团主演都会有专款专用买点翠头面,走进任何剧场都会看到,不是什么稀奇之物。
不可否认,满头精致的珠翠、美轮美奂的头面,的确是传统京剧乃至戏曲艺术不可或缺之美。但笔者认为,真正打动观众的是京剧丰富多彩的唱腔、极具韵味的念白和优美动人的表演等,服装、配饰都只是锦上添花。试想,有哪个名角儿不靠四功五法、代表剧目而单靠华美的点翠头面获得观众认可?
进一步说,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京剧,与其他很多传统艺术一样,也应不断跟随时代步伐,借助现代化的工艺与科技,焕发出新的生机。不可否认,当前传统艺术中,在道具材料和制作工艺上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与其以伤害翠鸟为代价,何不以科技手段来研制更为环保的材料,让京剧的美来得更纯粹,更符合当今社会的环保理念和民众的审美观?
我们不妨以传统京胡为例。其制作材料包括蛇皮,上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将野生蟒蛇列为保护动物。为此,业内人士专门研制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用来代替蛇皮蒙制京胡。对于此项创举,很多京剧名家及专业琴师都给予肯定,大家虽然并不讳言仿生皮与蛇皮的音色尚有差距,但都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环保的技术革新。京胡尚能“换皮”,那点翠的传统技艺是否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诚然,点翠的替代品的研发非一朝一夕之功,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是一场技术革新。但如果不去尝试,我们又怎知效果如何?
传统文化唯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发展。期待在保证舞台效果的前提下,更多有科技含量的服装、配饰为戏曲演员增添写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