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茉莉花》: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2014/12/2 11:50:19 点击数: 【字体:

  明清原版《茉莉花》寄托反腐倡廉意

  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贪污腐败最深恶痛绝的一个。为惩治官员腐败,他不惜使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一日,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达和沐英聚会。在聚会中,他们想到现在战战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他们聚会的花园里的三种花现场编写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而玫瑰象征富贵,我“有心来采”,但却怕“刺儿把手扎”。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欢心,也受到同样痛恨贪官污吏的老百姓的拥护,于是就在大明帝国广泛传唱开来。

  漂洋过海《茉莉花》第一首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18世纪末期,一位初至中国的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

  这位英国人名叫约翰·巴罗。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以贺乾隆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约翰·巴罗是使团的财务总管,后来担任了马嘎尔尼的私人秘书。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第一次向中国派遣正式的外交使节,虽然由于中英双方世界观不同,未能达成外交上的共识,却无意中促成了《茉莉花》与欧洲的一段奇缘。马嘎尔尼使团在华逗留期间,约翰·巴罗和使团的一位德籍翻译惠特纳都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把它带回了欧洲。

  就史料记载来看,最初将《茉莉花》引入欧洲音乐界的,应该是惠特纳。但是惠特纳在正式推出《茉莉花》之前,按照当时西方的音乐规则,为它配上了欧洲风格的引子、尾声和伴奏,这样一来,诚如约翰·巴罗所言,就“再也不是中国朴素旋律的音乐标本了”。

  和惠特纳不同,约翰·巴罗对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在回忆这段中国之行的专著《中国旅行记》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乾隆年间中国的民情风俗、妇女家庭、宗教信仰、绘画建筑、语言文学、天文历法、农村面貌等方面,简直可以称得上当时最全面的一本“中国百科全书”。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在这一点上,约翰·巴罗功不可没。正是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英语歌词,才使得乾隆年间《茉莉花》的完整曲调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短短三四年间,广泛在欧洲各国流传,甚至有了英、法、荷、德等不同文字的版本。在19世纪德国、英国、丹麦、美国等西方音乐家所编著的音乐史著作和音乐曲谱中,巴罗记录下的《茉莉花》均被作为东方音乐的典型加以介绍。(据《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北方新报(2014-12-02)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